(四)意义
2025年09月15日
(四)意义
译写中的“断舍离”,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动摇既成观念,摆脱固有理论对译者的束缚。正如著名翻译家兼学者思果先生所指出的:“原文放在译者面前,好像狱卒,好像桎梏,好像神话中诱惑男子的妖女,使译者失去自由,听其摆布,受其引诱。做翻译的人要拳打脚踢,要保持神志清醒,意志坚定,才能自由,才能不受骗惑。翻译的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姿态来适应桎梏。”(何刚强,2019:122)“断舍离”的理念教会译者放下忠实的执念,摆脱原文的束缚,将惰性与困惑转化为积极的思考与创造,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应对翻译中的问题,用精简和智慧的方式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达到自由、自在、悦人悦己的境界。
在译写中实践“断舍离”,首先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提升,即译者需要保持思路清晰,确立“断舍离”的理念,坦然正视翻译中的问题,并做出准确的判断。继而落实到行动上,意味着行为效率的提高,即译者果断地对信息进行恰当取舍,灵活转换,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断舍离”的译写方式,将促使译本得到更好的传播与接受,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总之,适度的“断舍离”能为译本精神的闪耀和艺术美的创造留出一定的空间。它隐藏着让各方畅快,建立良性互动的力量。译写中的“断舍离”启示译者对原文抱以尊重但不迷信、谨慎但不谦卑的态度,审时度势,机智变通。技艺精湛的译者懂得恰当把握译写之度,使译文在准确与通达之间寻找到理想的平衡点,达到悠然、和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