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译本特色评析

一、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译本特色评析

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大卫(Rev.David Collie,?—1828)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经典》,即一般被称为《四书》的著作。这可能是《四书》最早的英译本。高大卫1822年到达马六甲,并跟随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传教士)学习中文,1824年开始担任英华书院校长直至去世。1928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由他翻译的这本《四书》在马六甲出版。

此前,在印度传教的英国人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曾在一位华人的帮助下学习中文,并于1809年在印度出版了他本人翻译的《孔子著作》第一卷,该书实际上是《论语》的节译,从第一章译至第九章。马士曼后来并没有完成剩下部分的翻译。

鉴于此前儒家典籍英译的匮乏,马士曼、高大卫两人的翻译在当时算是稍稍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因此他们的译本得到了英语世界一些学者的重视。《论语》西译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语》与中国文化相互表里。因此,对外国读者来说,《论语》是了解儒家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人思想的第一步,而西译《论语》则是这一过程的前提。

高大卫《论语》译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无处不在的注释中。在对文本进行相对忠实的字面翻译之后,高大卫往往会提供一条相关注解,甚至还会追加一到两条更为详细的补充说明,发表个人看法。有时他会近乎严厉地批判孔子的观点,有时会对原文进行刻意的宗教化诠释,有时会对相关文化作引申和对比评论,从而向读者宣扬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体现其优越性。因此,研读高大卫译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注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笔者将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列举有代表性的个例,作简要评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