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概念的独特理解

(四)对核心概念的独特理解

在詹宁斯译本最前面对《论语》的介绍中,译者指出,孔子重视“五德”(virtues),即:知(knowledge)、仁(humaneness)、义(righteousness)、礼(propriety)和信(faithfulness)。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另外五种“品质”(properties),即:敬(reverence)、忠(earnestness)、善(kindness)、勇(bravery)和恒(perseverance),不过这后面的几个概念倒无须执着深究。此外,《论语》中还有两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就是“君子”(the superior man)和“孝”(filial piety)。(Introduction部分,pp.29-32)

具体的见解如下:

译者认为,“知”是人的知识和智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个词前后出现不下22次,而最常见的是将其译为knowledge(6次)和wise(7次),其他还有discernment,intelligence,wisdom,knowing things,sagacity,intellect/intellectual attainments等译法。

光有“知”是不够的,“知”受制于“仁”,而“仁”包含一切道德上的优秀品质。如果说“知”是“知人”,那么“仁”就是“爱人”。所以,在整个译本中,“仁”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反映出译者对“仁”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首先,他把“仁”看作人与人之间亲切友善的情感:that right feeling which is owing generally from man to man,fellow-feeling,feeling of goodwill,care/regard for fellows等等,这个意义上的翻译大约有17处。其次,强调“仁”所隐含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其慈善公益性的内涵:sympathetic social good feeling,virtue of philanthropy,the duty which every man owes to his fellows/duty of neighborliness and sociability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翻译大约有27处。再次,就是关注于“仁”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人性温厚怜悯的特征:good nature,good-hearted,sympathetic,humanity/the virtue of humaneness,这类的翻译大约有14处。

“义”是一种是非观,常常与关乎“得失”的思量相联系。但它也包含一种荣誉感,以及统治者与官员之间的相互责任和关系。这个词出现共21次,译者一般将其译为righteousness(7次),what is just and right(4次),还有equitable dealings,righteous conduct/living,right,just,proper等。

“礼”是指繁复的礼节,人与人之间恰当的等级关系,祭祀中的仪式,以及社交中合适的举止和礼貌的行为。“礼”常与“乐”相提并论,而归根到底,它只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必须辅之以本质的“人性”。在上下文中,“礼”出现共42次,常被译为propriety/properties(12次),rules/the rules of propriety(19次),ceremonial/ceremony/rules of ceremony(8次),还有Books of Rites,etiquette等。

“信”通常被理解为忠诚或诚实,它不仅代表朋友和君臣之间的一种可贵关系,而且是社会上所有民众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信”出现共20次,它的译法有true/truthful/truth(4次),sincere/sincerity(5次),faithfulness(5次),此外还有conscientiousness,confidence,trust,good faith,honest等。

《论语》中的高频词“君子”(75处)代表了圣人理想的为人典范,大致是指那些德行成就高于普通人或以操行善举提升自我的人,但有时它也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在翻译时不可一概而语。“君子”最常被翻译为the superior man(46次),men of superior/greater/loftier/nobler mind(10次),the gentlemen(8次),另外还有the great/masterly/ideal/good man,men of the superior order/higher standing/rank,a master等译法。

最后,“孝”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传统美德,主要是指孝敬父母。它不仅对家庭生活很重要,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管理和统治。“孝”的基本译法就是filial piety和dutiful。

以上就是詹宁斯所总结的《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阐述。通过笔者对这些概念的译法统计与分析。可见,这位译者在翻译中还是有所思虑的,对中国深厚博大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亦有所研究。他非常重视归纳总结,对典籍的精髓,即这些核心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也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有价值、有见地的参考。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直是国内外读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事实上,《论语》中许多著名或重要的章节,文辞精美,颇具文学性。有时,只是淡淡笔墨,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论语》尤其具有简约美,通过选取具有独特性的题材来寓寄深刻的哲理,通过对人物言论和对话的描述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其语言风格及修辞方式灵活多样,各种文学和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本来平和的内容变得丰富和深厚。

数百年来,《论语》作为中华典籍中的经典被反复重译,而多数译者所关注的是如何将其中的内涵和思想精髓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传达出来,却往往忽视了《论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性、语言风格和表达方面的特色。詹宁斯的译本虽长久以来未得到关注与重视,却具有其独特性,尤其体现在内容和结构组织上的独创性、对原文细节客观详实的注解、对文化特异性的表达和诗词歌赋的艺术性传译,以及对核心概念的个性化解读这四个方面,而这些独特性又恰恰是译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

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和重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译者作为主体参与构建文本并改写文本,从而填补空白,拓宽思路。对于年代久远、思想深刻、文字简约的典籍而言,更需要翻译对其进行创造性和艺术性重塑,而非亦步亦趋的复刻。概括而言,詹宁斯《论语》英译本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文本的艺术性以及时时处处为读者考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蓄内敛,细微之处,尽显机智,且在“忠实”和“叛逆”之间很好地把握了“度”。每每细读,品味到译文字里行间的精妙与独特,点滴之中越发能体会译者之匠心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