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角度:开辟中西合作,重视翻译中介
2025年09月15日
(二)译者角度:开辟中西合作,重视翻译中介
可靠的信源是顺利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国家系统工程,典籍译介应聘请有一定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权威译者来完成,这对受众来说会更有说服力。同时,应培养译者的文化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鼓励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译本质量,准确、传神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艺术性。此外,经典外译需要特殊的人才,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对英语运用自如,从而游刃于中西文化之间,驾轻就熟。因此,国家需加强对此类翻译人才的培养和投入,为文化传播做好人才贮备。
在译者国籍方面,西方汉学家与中国译者各有特点。汉学家精通并热爱中国语言文化,能在翻译中考虑中西差异,对英语语言的把握更为娴熟,且与主流刊物及出版机构保持着良好沟通,但他们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理解往往比较有限;中国译者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认识更为精准,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更为热衷,但对目标语境和读者的了解通常不够全面、深刻。因此,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难以圆满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应鼓励“西方汉学家+中国译者”的合作模式。此举既可以防止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误读,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译者融入国际翻译的大舞台。在这一模式下,译前的文本选择与解读、翻译过程,以及译后的编辑与出版流通等环节都能保持畅通,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英译作品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接受性和传播效果。
同时,须重视联系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翻译中介。翻译中介主要包括版本经纪人、出版经纪人及作家经纪人等中介人才。他们熟悉欧美市场图书的策划及出版营销环节,已探索出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应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立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