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启示

(五)启示

根据影响典籍翻译“说服力”的因素,结合统计数据及结果分析,以确保译本的有效传播为目标,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首先,从译者角度来说,选择高信度、高素质的权威译者来完成经典文本的翻译,或是增强译本“说服力”(即“接受效果”)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有威望的译者能带给读者天然的信赖感,更有利于译本的传播与接受;另一方面,高水平译者的学识、阅历以及语言能力一定程度上能确保其对经典文本准确、全面的解读和贴切、详实的传达。因此,理想的译者人选一般应是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或专家,只有具备深厚的中英文造诣,对两种语言文化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的译者,才能担负起典籍外译的重任,而且这样的学者除了学养,往往都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经典文本的诠释审慎而细致。

其次,从环境角度来看,结合翻译活动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外部环境和翻译活动的良好契合点,也是译本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客观上为典籍外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也希望利用中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去解决西方社会的道德问题和精神危机,进而驱动了典籍外译活动的广泛开展。

再次,从译本角度来看,翻译的质量始终是决定译本成败的关键因素。译者应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在准确、忠实地传达典籍要旨的同时,兼顾译本的可读性和审美特征,从而获得关注与认可。从上述《论语》英译本的成功范例中,我们发现,接受效果好的译本各具特色,或是精准、详实,或是对儒学的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理雅各与刘殿爵译本的共同点就是对原典的忠实传达,力图还儒学以本来面目,在语言方面则力求严谨、准确,并附以全面详细的注释。而安乐哲对儒学经典独特的解读方式,以及精致、严谨的语言,也为其译本赢得了赞誉。

最后,从受众角度来看,译者必须了解受众,为他们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上三位译者针对的受众大致是专业读者群,因此他们学术型的翻译风格,包括严谨、精致的语言、思辨性的阐释,以及详实的注解,正符合这一受众群体的期待,为译本获得良好的接受效果提供了保障。此外,在译作完成之后,译者应重视受众反馈的环节,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适当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积极地改进译本,从而使译本的接受和流传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好的口碑,可促进译本的传播,而消极的评价,则可能使译本失去很多潜在的读者。

【注释】

[1]本书中的图表信息均基于2018年4月1日Google Scholar数据检索结果。

[2]原文如下:“If 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beauty and accuracy,the translators should let beauty give way to accuracy.”。

[3]原文如下:“Some of the best translators make it a practice to imagine that a typical member of the intended audience is listen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desk as the translation is being dictated or is reading the text as it flashes on the computer screen,in this way the text of the translation is being prepared for a listening or reading person and is not merely a process of trying to match words and syn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