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典籍外译和文化传播的启示
基于明清小品文主要英译本传播状况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堪忧,尤其是《大中华文库》译本,几乎无人问津。根据“翻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我们分析了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从而形成以下策略建议。
从译者角度来看:①可靠的信源是顺利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国家系统工程,《大中华文库》的译介,应聘请具有一定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权威译者来完成,这对受众来说会更有说服力。②须培养译者的文化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鼓励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译本质量,从而准确、传神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艺术性。③经典外译需要特殊的人才,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又对英语运用自如,能够游刃于中西文化之间,驾轻就熟。像林语堂这种具备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翻译家和文化使者实属难求。因此,国家需加强对此类翻译人才的培养和投入,为文化传播做好人才贮备。
从受众角度来看:①应对目标读者做细化考量,掌握他们的特点、兴趣与需求,有选择性地推出高质量的译本,而不是盲目贪多。②读者群体具有复杂性,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推出不同类型的译本,如适合学术型读者的注释本、适合普通受众的简明通俗本、适合低龄读者的漫画解说本等。③及时掌握受众的反馈,对译本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是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一环。
从译本角度来看:①译者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应考虑读者的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差异,兼顾其阅读习惯及需求。对于面向普通受众的译本,可借鉴林语堂式的“写译”风格,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带给读者顺畅、愉悦的阅读体验。但也不应一味地迎合读者,而要以充分展现中国文学和文化本色为目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传递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美。②译本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有价值的翻译批评。根据笔者的检索发现,与《大中华文库》相关的翻译批评和研究非常欠缺,可见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没有能够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③在宣传方面,出版界和传播界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并与海外合作,共同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积极推动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接受。
从译境角度来看:①中国文化正面临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一方面获得了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更多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西方读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也逐步提高,且对异质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文化传播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顺应潮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基于文化平等交流的本质诉求,积极做好经典文献的翻译出版和宣传推广工作。②文化传播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受众对作品的认识和接受也需要时间,故应摒弃典籍外译评价中的“唯接受论”“翻译焦虑症与市场决定论”等功利主义倾向(许钧,2017:2),客观辩证地看待作品和文化接受的问题。③基于现代科技发达和信息技术先进的时代背景,典籍外译和传播的途径亦可多元化,并不局限于纸质印刷本的流通,或可考虑数字化、影像化的传播手段,并借助网络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