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说服过程

二、翻译的说服过程

翻译与说服活动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类似和同构,是翻译说服论的存在性和客观性的重要理据。而翻译本体研究往往致力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译?谁在译?怎样译?为何译?并从特定的视角对翻译原理、翻译过程、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其他翻译现象以及整体翻译体系做出全新的综观和阐述。

在“翻译说服论”的框架中,我们对上述问题大致可作如下回答:

何为译——翻译即说服;

谁在译——译者充当说服者的角色,读者是说服的对象;

怎样译——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创造有说服力的译本;

为何译——说服读者,确保译本被接受,并能广泛流传。

借鉴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学原则和现代劝服论中的相关观点,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展开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说服”的真相。

杨武能先生曾对文学翻译的过程给过一个图示,其中包括五个环节: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他说:“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和载体,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存在。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在前,对于原著及作者来说,他是读者;在后,对于译本及其读者来说,他又成了作者。”(杨武能,1998:227-228)

也就是说,这个关系链在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译者作为读者,与作家进行神交,对作品做出解读——这其实是译者被作者说服的一个过程。之后,就进入语言转换阶段,译者扮演起“说服者”的角色,通过各种翻译手段,增强译本的可读性,确保译作被读者所接受——成功地说服读者。

事实上,对这一图示稍作修正,推而广之,可用于揭示所有文本的翻译过程,即: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第一阶段,作者充当“说服者”的角色,通过文本“说服”译者;第二阶段,译者转而成为“说服者”,又通过译文“说服”广大读者。这整个关系链中,包含了两次“说服”的过程。而我们在此研究的重点,是第二次的“说服”过程,即译者通过译本说服读者的过程。借鉴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模型”,可对该过程进行描述(见图1-2)。

图1-2 第二次的“说服”过程

每个译本,都代表着译者个人在特定背景下对原作的一种解读方式。受到主客观因素(包括译者个性、翻译环境等)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多数译本,都针对特定的目标读者群,而多数译者,都希望译本能够被读者接受,受到广泛的欢迎,能够久远地流传。读者,作为外部刺激(即译本)的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生情感转移,产生各种联想,在多种因素(包括译者、译本、译境及读者个性等)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对译本形成认同或质疑的态度。最终,在经过情与理的斟酌、权衡之后,读者对译本作出评价,在接受和否定之间总有一个大致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