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2025年09月15日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华典籍外译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而近几年,译作的传播与接受已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鉴于很多作品在海外接受状况不佳,中国主动进行典籍外译和文化输出的行为受到了一些质疑。有学者甚至指出,低劣的作品在海外的流通反而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负面作用(韩子满,2016)。
事实上,翻译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受到文本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译本的翻译与接受存在时间差,也必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并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译者和文化传播者应立足于现实,以理性、审慎的姿态,努力提高当下翻译和传播工作的成效。
根据译本海外馆藏、学界关注与评论以及网上书店海外销量等数据,笔者发现,明清小品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目前在海外传播与接受效果不佳。而对比之下,林语堂译本的传播相对成功。通过对译者、受众、译本与译境四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并提出了具体化的翻译和传播策略建议,或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