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角度:结合实际需求,丰富译本类型

(一)受众角度:结合实际需求,丰富译本类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无可厚非,但一个译作的好坏,最终还需接受消费者(即读者)的检验。由于典籍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因此翻译的内容需要被西方读者接受、认可,才能达到儒学西传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因素,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张阳,2013),《论语》英译本的读者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内的学者及英语学习者。学者常对译本进行翻译技法分析,或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也是为典籍英译提供专业建议,提高译本质量和接受度。学习者则从英汉对比、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主动阅读《论语》英译本,以提高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这部分人群是相对固定的。第二类是海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他们想通过阅读《论语》来了解儒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东方。这部分人群是“潜在”“灵活”的《论语》受众。我们要针对这一读者群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迎合他们的口味,在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非专业读者提供可以快速阅读、通俗有趣、形象生动的译本。政府亦可考虑在国家图书奖上增设《论语》或者典籍专项,奖励杰出的译者和译本,借此大力扶持各大出版社推出更多更好的《论语》英译本。

总之,读者群体具有复杂性,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推出不同类型的译本,如适合学术型读者的注释本、适合普通受众的简明通俗本、适合低龄读者的漫画解说本等。译者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应考虑读者的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差异,兼顾其阅读习惯及需求。对于面向普通受众的译本,应追求简明、流畅、自然的风格,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带给读者顺畅、愉悦的阅读体验。面向学术型和专业读者的译本,可增加注释等附文本内容,更准确、深刻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译本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有价值的翻译批评。及时掌握受众的反馈,对译本进行必要的改进,这也是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