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力和联合体的作用
许多事情都取决于社会的内聚力,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偏好倾向于集中或分散。中间投票者模型不仅仅是教科书上一个方便的分析工具,在单峰偏好情况中这个模型也具有可操作性,在投票者偏好结果的方差不太大的情况下这个模型也可以接受。如果社会完全正常的运转,那么应用中间投票者模型解决单个问题将成为普遍情况。
在人们组成了联合体从而将许多不同的问题捆在一起情况中多数裁定规则变得更麻烦了。与高速公路和学校的预算规模有关的偏好可能容易结合在一起并且是单峰偏好,但是关于预算资源在两者之间分配的偏好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因此联合体的形成以及议程表的敲定令多数投票规则的结果变得复杂。特别是当财政问题与涉及广泛多种多样的其他重要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中就更是这样。没有汽车的吸烟者可能与有车的不吸烟者结合在一起,前者用支持高速公路来换取后者对吸烟支持。对于枪支控制、堕胎、猎杀狐狸或星期六购物的态度可以和国防预算或福利支出的态度配对交易。尽管如此,多数裁定规则的结果并不像这篇论文所说,或者像理论分析可以让人们预期到的那样混乱和具有破坏性。因此甚至连缪勒(Dennis Mueller)都不由得怀疑为什么体制如此稳定(1989,49页)。
为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建议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偏好集团或联合体为什么和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情况导致集团或联合体结合或分裂等问题上。我认为,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建立的政府机构(布坎南教授的“占主导地位的集团”)行为模型无法满足这种需要。确切地说,与我在第一篇论文中所说的一致,公共选择学派应该看一看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这些学者论述的社会如何运转以及联合体如何盛行起来。最终只有个人才是重要的,但是在民主社会中是个人组成的集体采取行动和决定结果。当然,有一些学者如奥尔森(Mancur Olson)承认这点,此处应该提到不久前他英年早逝,但是奥尔森在公共选择学派中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