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出版前言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影响深远。作为儒家学术思想和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儒家经典著作,数千年来传习不绝,自西汉以后,对其阐释、注解与研究也从未停息,皓首穷经者代不乏人。晚清至民国,是经学研究的又一个高潮时期,经学研究者都有相当成就,惜因战乱频仍,时局混乱,一些经学大家的著作或者毁于兵燹,或者于乱离中散佚,还有一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被放置角落,数十年无人问津,险遭堙没损毁之命运。张西堂先生所撰写的数部著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张西堂(1901—1960),是20世纪经学和诸子学研究领域重要代表人物,“古史辨”派重要成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曾在国内十余所大学任教,抗战时期最终落脚于西北大学,是陕西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学人。其一生主攻经学诸子,被誉为“经学家”,曾发表多部作品并为《古史辨》第六册作序。张西堂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其著作对研究中国传统的学术——群经诸子之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但因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其著作并未得到完整整理和出版,殊为学界憾事。三秦出版社与先生哲嗣张铭洽研究员多次联系沟通,于2018年将先生遗著整理完善并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幸获国家资助。二百五十余万言的《张西堂文集》终于得以与读者见面。

《张西堂文集》囊括了先生14部著作,其中《穀梁真伪考》《唐人辨伪集语》《王船山学谱》《〈诗经〉六论》《〈尚书〉引论》为其生前出版过,《荀子真伪考》《颜习斋学谱》《〈诗经〉选注》为其逝世后出版,《〈春秋〉六论》《目录学四论》等曾于早年发表,《经学史纲》《两汉三国传经通经表》《朴学研究论集》《〈文心雕龙〉笔记》都是首次面世。

本文集是对张西堂先生学术成果的抢救性整理,先生遗作虽经多方搜求,惜有两部依然未成完璧。一是先生用功最勤、成就最大的《经学史纲》,仅写至先秦至两汉部分,三国之后只有大纲存留。所幸两汉之前的内容相对较为完整,可以独立成书;二是《朴学研究论集》中写于1939—1941年间的《晚清今文学运动》手稿只搜寻到上半部,下半部《今文学运动极盛时期之重要学者》则全部佚失,殊为可惜。不过其文虽非全貌,从中足可窥见先生学术思想的某些改变,故将其作为附录收入。

本次出版,为尊重原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真实面貌。一是出版时对著者论述与论及的典籍内容,除明显的语句字词讹误及概念不够明晰外,均不加改动;二是对著者征引的大篇幅的典籍文献内容,严守“改必有据,忌无据妄改”的编辑原则,对其中能核查到的文献谬误在参考了诸多通行版本基础上予以厘定,对无法核查到或因文献版本记载内容不同的文献,不予修改;三是对著者行文中带有个人风格、与当下语言习惯不同的语句,仅逻辑不畅、成分赘余之处做了校正,其他保留原貌;四是手稿佚失,仅余节名或题名的,收录节名或题名,后以括号标注正文阙失;五是篇章结构遵循原文编排,除标题和结构层次明显有误的调整外,一律不予更改;六是原著中标点符号误用较多,尤以逗号、分号为多,本次校订尽量予以规范。

《张西堂文集》的编辑校订工作历时三年,整理与参与编校者梳理脉络,完善体例,翻检典籍,逐字核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然疏漏舛误在所难免,敬祈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