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名义

第二节 《书》之名义

《书》的起源,既由于史,《书》的名义,由《顾命》的“太史秉书”以及楚王编钟的“其书其言,自作铃钟”(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卷一《钟》)看来,虽本不是专指《尚书》而言,然而于史关系极大,所以后来直以“书”名史之所记。《论语》中屡屡言“《书》曰”,以及“《诗》、《书》执礼”皆可证《书》即指现在之《尚书》言。《书》本是记事的,所以:1.《尚书·皋陶谟》说:“书用识哉。”2.《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3.《庄子·天下》篇:“《书》以道事”;4.《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5.《荀子·儒效》篇:“《书》言是其事也”;6.《韩非子·喻老》篇:“《书》者,言也”;7.《春秋繁露·玉杯》篇:“《诗》、《书》序其志”;8.贾子《新书·道德说》篇:“著此竹帛谓之《书》,《书》者,此之著者也”;9.《史记·滑稽列传》:“《书》以道事”;10.又《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11.扬子《法言·寡见》篇:“说事者莫辩乎《书》”;12.刘歆《七略》:“《书》以决断,断者,义之证也”;13.《书纬·璇玑钤》:“《书》者,如也”;14.《孝经·援神契》:“《书》者,如也,舒也,纪也”;15.《说文》:“书,著也,从聿,者声”;16.又《说文·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17.《广雅·释言》:“《书》,如也,记也,著也”;18.《释名·释书契》:“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19.《尚书序》题注:《书》者,舒也……则书者,写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事得彰著;20.《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等等。这些说法,有的虽就《书》的内容立言,然而大体上还都是归结到《书》题疏之“写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事得彰著”这一说法上的。不过现在通常称《书》亦为《尚书》,其所以加“尚”字者,又有种种的解释,如:1.《书纬·璇玑钤》:“《书》务以天言之”,又“因而谓之《书》,加‘尚’以尊之”。2.《论衡·须颂篇》:“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3.同上《正说篇》:“《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4.《尚书·孔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5.《书·疏》引马融曰:“上古有虞氏,故曰《尚书》。”6.王肃曰:“上所言,史所书,故曰《尚书》。”7.郑玄《书赞》:“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书》。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8.孔颖达《尚书序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者。此文继在伏生之下,则言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此伏生意也。”就以上八说看来,“上所为,下所书”这一说将“尚书”二字分属上下之最不合理。“因而谓之书,加尚以尊之”也无充分的证明,唯有“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比较合理。江声《尚书集注音疏》根据《墨子·明鬼》篇“《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说《尚书》本为旧名,可以证明“《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这一说是不错的。至于郑玄以“孔子尊而命之以《尚书》”,孔疏说“此伏生意也”,据《墨子》看来,则实不足信。至于近人以周秦传记无称《尚书》者,以为其名后出,则《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余闻之先人曰:……尧舜之盛,《尚书》载之。”司马谈年辈略与张生、欧阳生等,其“尚书”连言,盖以此最朔。可知此种错误,尤为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