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以前之《书》、《礼》

二 殷周以前之《书》、《礼》

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虽曾有“楚灵王谓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周礼·春官宗伯》“外史”职中,亦曾述及“掌三皇五帝之书”,似三皇时已有《书》、《礼》,但依《左传》杜注,三坟五典“皆古书名”。孔颖达《正义》云:“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贾逵云:‘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延笃言张平子说:‘《三坟》,三礼,礼为大防;《尔雅》曰坟为大防。《书》曰:有能典朕三礼。三礼,天地人之礼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马融说:‘《三坟》,三气,阴阳始生,天、地、人之气也;《五典》,五行也。’此诸家者各以意言,无正验。”《三坟》究为《书》抑为《礼》,抑仅“皆古书名”,在东汉犹“各以意言,皆无正验”。我们也难以论定《三坟》必为三皇时代之《书》或《礼》,而且三皇五帝之说,古时并无定论,近人或以“唐、虞、夏之古史,无非神话之演变;所谓五帝,无非各民族之上帝,帝喾或帝舜,实如希腊神话中至上神瑳宇司(宙斯),并非人王”。“颛顼与尧从高阳之义演出,盖本周民族之上帝。”(参看《禹贡》,1937年第七卷第6、7合期39—49页,杨宽《说虞》)“‘夏后’即‘下后’,即社神之义也,古史传说中尧舜命禹等无非此,‘上帝’命‘下后’神话之演变。”(以上参看杨宽《说夏》)“黄帝实出‘皇帝’之变字。”“‘三皇’、‘五帝’的名称系统和史迹,大部分是后人有意或无意假造或伪传的。‘皇’、‘帝’的名号本属于天神,‘三’、‘五’的数字乃是一种幼稚的数学的范畴,‘三皇’、‘五帝’和古代哲学与神话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自序二》)他们不惟将旧日一切之三皇说推翻,更否认实有其人。然而如必定说五帝时六经已有萌芽,这也未免太将传说认为实事。我们用极允妥的意见看来,“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之前有《书》大概未可深信。唐虞之《书》本多稽古而成,唐虞以前之《书》,纵真有《尚书》,亦难论定,固尤悠谬难信也。在《墨子·明鬼下》里,明说“《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孔、墨并只以虞夏书为《尚书》,起源于殷商或起源于殷商之前一代,即所谓夏。在夏以前者则不能深信。但我们也可如《隋书·经籍志》说,《书》之起源与文字俱起,有文字时,即有记载,这应该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我们由甲骨文字在商代有较长之记载看来,则文字发明,如“仓颉造字”说为不可信,然则至迟亦当在殷初,或更早于殷,约定俗成的文字即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