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篇第

六 《论语》之篇第

《论语》在《汉书·艺文志》小序中仅云“汉兴,有齐、鲁之说”,未及古文。但著录诸家,首列《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云:“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如淳曰:“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已下为篇,名曰《从政》。”《汉书补注》云:“王应麟曰:何晏云,《古论》惟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新论》云‘文异者四百余字’。”《汉书·艺文志》次列“《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于《齐论》下,班固自注云:“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汉书补注》:“王应麟曰:《说文》、《学记》等书引逸《论语》言玉事,愚谓《问王》亦即《问玉》也,篆文相似。沈钦韩曰:《别录》云‘齐人所学谓之齐论。’何晏序《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先谦曰:《隋志》: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汉末郑元以《张侯论》为主,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陈群等为义说,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汉书补注》卷三十)《论语》在《论衡》中引有有百数十篇,《齐论》多此二篇,既有《说文》诸书所引可考,则篇中有内容,与《古论》之仅分《尧日》后一章以为篇,其情形自不同。

《古论》现虽不传,但据郑玄以《古论》读正《鲁论》之见于《释文》者看来,其多于《鲁论》者《尧曰》篇,更有“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章,此章原文见《韩诗外传》六,据徐养原《论语鲁读考》云:“按《说文》‘溧’字注云,逸《论语》曰‘王粲之璱兮,其瑮猛也’。又‘莹’字注引逸《论语》曰‘如玉之莹秀水’,朱氏以为即《齐论》之《问王》,非也。凡不立于学官者,则谓之逸古文,终汉之世不立学官。故《古文尚书》二十四篇谓之《逸书》,古文《礼》三十九篇谓之《逸礼》,《论语》虽不在五经之列,而《古论》亦世所不行,然则《逸论语》乃《古论》,非《齐论》也。此章《鲁论》所无,郑从古而存之,则亦《逸论语》也,《鲁论·尧曰篇》‘财两’章比他篇最少,《古论》后分为两篇,则益寥之矣。”“我们只看《鲁论·尧曰篇》‘财两’章比他篇最少,而《古论》犹在最少之篇分为两篇,岂非故意表示‘我们篇数比你的多’?《古论》此章原文既已引见《韩诗外传》,则似据以校增于篇末,非古真有而鲁、齐并不传。近人力攻康、崔说者,亦谓《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论》妄错‘易’一字,便附会到‘五十学《易》’等之说话。”(《古史辨》第三册)徐氏《论语鲁读考》云:“‘易’在支佳韵,‘亦’在鱼虞模韵,各为一义,不相假借。”“不相假借”之字《古论》且能妄错,则其据《外传》以妄增此章,实犹愈于妄错也。

《古论》有少于《鲁论》之篇,则《卫灵公》篇“子曰:‘父在观其志文,父殁观其行章’”,原文已见前篇,《古论》删之是也。然而《鲁论》有此一章,正是原本,《古论》无此一章,实显其为校改之本,而非真古本。

以上我们引用徐养原《论语鲁读考》及近人崇信古文者之说,以明《鲁论》虽多一篇,乃分所不必分,分所不当分,其所多之一章,居于篇末,亦有妄增之嫌。《古论》于《鲁论》少一章,则尤足以见其为校改之本而非真古本。《古论》文字与《鲁论》异者,除《古论》妄错“易”字一例,尚有不少之例足证其决非真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