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及其后各家言群经之次第

第二节 刘歆及其后各家言群经之次第

到了刘歆的时候,因为他负责校经传诸子诗书,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才不得不按他们所见到的著述时代的早晚而对于六经的次第重新加以排列。而发生以《易》、《书》、《诗》、《礼》、《乐》、《春秋》的排列,这当然是比较有意义的。在他以后,则差不多都是从他的意见。如:

1.扬子《法言·寡见》篇:“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2.《汉书·儒林传》:“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班固治《齐诗》之学,乃今文学派,非古文说也。)

3.《白虎通·五经》篇:“五经何谓也?《易》、《尚书》、《诗》、《礼》、《乐》也。”

4.《说文解字·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按:孟氏当作费氏,说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章炳麟《检论·清儒》篇)

5.《后汉书·儒林传》:“《易》有施、孟、梁、邱、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毛,《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毛”字衍文,说见《日知录》卷二十六《史文衍字》条)

6.《文心雕龙·宗经》篇:“《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尚书大传》:“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

7.《经典释文·序录》:“五经六籍……次第互有不同。……周《易》,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羲,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经之首。……古文《尚书》,既起五帝之末,理后三皇之经,故次于《易》。……《毛诗》既起周文,又兼商颂,故在尧、舜之后,次于《易》、《书》。三《礼》,《周》、《仪》二礼,并周公所制,宜次文王。……《春秋》,既是孔子所作,理当后于周公,故次于《礼》。”

8.《隋书·经籍志》及《四库全书总目》并以《易》、《书》、《诗》、《礼》、《春秋》为次。

这种次第的排列,并非重要的问题,但比较从前的随便乱写当然要好得多,所以传《齐诗》之学的班固,以及白虎观会议的记录都一致地来采用它,并非是今古文学派所要争辩的,我们只看班固一人而主张不同的次第就可以明了。《经典释文·序录》说:“如《礼记·经解》之说,以《诗》为首,《七略》、《艺文志》所记,《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亦同此次;王俭《七志》,《孝经》为初;原其后前,义各有当。”《经解》先后之序是无明说的(参看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但我们知道说经的次第别有王俭的一说。王俭是想来否认《七略》之说的,结果还是因为“《孝经》专是夫子之意”,“应在《春秋》之后”,故王俭之说还是被否定了。

现在的十三经是以《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次的。在本编中,关于各经的叙述,将略依六经构成的次序,传记附入经的次序,以《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次第。(整理者按:家父撰述中,第七章以《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为次第。为保存著述原貌,对家父著述次第未加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