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再传至五传弟子之传经

第二节 孔门再传至五传弟子之传经

孔门再传至五传弟子之传经,在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八二《承师二》中曾列举孔子门人以至孟、荀之弟子,但其缺漏之处甚多。近儒孙德谦乃更为《孔门再传弟子考》等文,以世为次,述至五传。刊布于孔教会杂志(第一卷三、六、七、八、一二期),兹先以其所考并其出处,表列于下:

孔子再传至五传弟子表

(一)子夏

子夏—段干木(《吕氏春秋·当染》)

子夏—李克(《汉书·艺文志·儒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子夏—魏文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曾申(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德明《经典·叙录》)

①—吴起(《经典·叙录》)(注一)—吴期(同上)—(《铎椒》,同上)

②—李克(《经典·叙录》)—孟仲子

子夏—高行子(《经典·叙录》)—薛仓子(同上)—帛妙子(同上)—大毛公(同上)

子夏—公羊高(《经典·叙录》)—公羊平(徐彦公义疏)—公羊地(同上)—公羊敢(同上)

子夏—穀梁赤(《经典·叙录》,《风俗通》,杨士勋《春秋穀梁疏》)—孙卿(杨士勋《春秋穀梁疏》)

子夏—馯臂子弓(《史记正义》应劭云)—周丑子家(《汉书·儒林传》)—孙虞子乘(同上)

子夏—文子(《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墨子》书有文字)

(二)曾子

曾子—乐正子春(《礼记·檀弓》篇尊注—乐正子孟子赵注)

曾子—子思(柳宗元《论语辩》)

①—鲁缪公(《汉书·艺文志》)

②—费惠公(《孟子·万章》篇)

③—孟仲子(郑玄《诗谱》)

④—孟子(《汉书·艺文志·儒家》)(注二)

—a.乐正子(《孟子》赵注)

—b.公孙丑—孟仲子(都穆《听雨纪谈》)(注三)

—c.孟仲子—根牟子(《经典·叙录》)

—d.陈臻

—e.充虞

—f.季孙

—g.子叔

—h.高子

—i.徐辟

—j.陈化

—k.彭更

—l.公都子

—m.万章

—n.咸丘蒙

—o.告子

—p.屋庐子

—q.邹衍—燕昭王(《史记·孟荀列传》)

—r.滕更

—s.盆成括

—t.公明高

—u.匡章(《吕氏春秋·不屈》篇注)

—v.陈仲子(《淮南子·氾论训》)

—w.离娄(应劭《风俗通义》)

—x.公明仪(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y.高叟(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z.淳于髡(周广业《孟子四考》引《集语》),及桃应、孟季子(张九韶《群言拾唾》)、周霄(张九韶《群言拾唾》)、浩生不害(朱彝尊《经义考》)、曹交(宫梦仁《读书纪数略》)。

曾子—汤肤(《论语·子张》篇包注)

曾子—公明仪(《论语·子张》篇包注)—孟仲子(郑玄《诗谱》)—陈臻

曾子—子襄(《孟子·公孙丑》篇赵注)

①—鲁缪公(《汉书·艺文志》)

②—费惠公(《孟子·万章》篇)

③—孟仲子(郑玄《诗谱》)

④—孟子(《汉书·艺文志·儒家》)

曾子—沈犹行(《孟子·离娄》篇赵注)—季孙

曾子—公明高(《孟子·万章》篇赵注)—长息(同上)

曾子—吴起(《史记·吴起传》、《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篇)

曾子—公明宣(《说苑·反质》篇)

曾子—檀弓(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胡致堂)

曾子—单离居(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三)子贡

子贡—田子方(《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篇)

(四)闵子

闵子—孟尝君(《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

(五)子路

子路—成回(《说苑·敬慎》篇)

(六)宓子

宓子—景子(《汉书·艺文志·儒家》)

(七)子张

子张—公明仪(《礼记·檀弓》篇孔疏)(注四)—匡章(《吕氏春秋·不屈篇》)

(八)商瞿

商瞿—馯臂子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商瞿—桥庇子庸(《汉书·儒林传》)—馯臂子弓(同上)(注五)

(九)左丘明

左丘时—曾申

(十)公孙龙

公孙龙—綦毋子(《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孟季子(张九韶《群言拾唾》)

公孙龙—孔穿(《孔丛子·公孙龙》篇)

公孙龙—尹文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注六)—宋(《荀子·正论》杨注)(注七)

公孙龙—宋钘(《荀子·正论》杨注)

公孙龙—田骈(《荀子·正论》杨注)

(十一)墨子

墨子—随巢子(《汉书·艺文志》)

墨子—胡非子(《汉书·艺文志》)

墨子—禽滑厘(《吕氏春秋·当染》篇)

①—许犯(《吕氏春秋·当染》篇)—田系(《吕氏春秋·当染》篇)

②—索庐参(《吕氏春秋·尊师篇》)

墨子—高何(《吕氏春秋·尊师篇》)

墨子—县子石(《吕氏春秋·尊师篇》)

墨子—公尚过(《吕氏春秋·高义篇》)

墨子—耕柱子(《墨子·耕柱篇》)(注八)

墨子—巫马子(《墨子·耕柱篇》)

墨子—治徒娱(《墨子·耕柱篇》)

墨子—县子硕(《墨子·耕柱篇》)

墨子—高石子(《墨子·耕柱篇》)

墨子—骆滑牦(《墨子·耕柱篇》)

墨子—弦唐子(《墨子·贵义篇》)

墨子—公良桓子(《墨子·贵义篇》)

墨子—程子(《墨子·公孟篇》)(注九)

墨子—告子胜(《墨子·公孟篇》)

墨子—项子牛(《墨子·鲁问篇》)

墨子—吴虑(《墨子·鲁问篇》)

墨子—曹公子(《墨子·鲁问篇》)

墨子—彭轻生子(《墨子·鲁问篇》)

墨子—魏越(《墨子·鲁问篇》)

墨子—孟山(《墨子·鲁问篇》)

墨子—胜绰(《墨子·鲁问篇》)

墨子—高孙子(《墨子·鲁问篇》)

(十二)墨子—禽滑厘(注十)

—史氏

—世子

—公孙尼子

—子沈子

—子司马子

—子北宫子

—鲁子

—高子

—子女子

—尸子

—沈子

注释:

注一:孙氏《三传考》云:“案起为再传弟子,已见再传考。或谓史起本传学于曾子,此曾子即曾申也。今陆德明述左氏传经,以起为曾申弟子,则说有所本矣。”

注二:孙氏《三传考》云:“《史记·孟子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今从班《志》。”

注三:孙氏《五传考》云:“都穆《听雨纪谈》引谱,仲子名睾,孟子子也。四十五代孙宁尝得一书于峄山道人,曰公孙子,内有《仲子问》一篇,乃知仲子实孟子之子,尝从学公孙丑者。”

注四:孙氏《再传考》云:“又为曾子弟子。”

注五:孙氏《再传考》云:“《史记·仲尼弟子传》,弘传江东人矫子庸庇,是子庸为瞿再传弟子,与《汉书》异。”

注六:孙氏《再传续考》云:“尹文等为龙弟子,陈氏不之信,今录之,亦闻疑载疑云。”

注七:孙氏《三传考》云:“宋钘、尹文,据仲长统序,同为公孙龙弟子,今杨注如此,可以广异闻也。”

注八:孙氏《再传续考》云:“以《耕柱》名篇,亦犹《论语》之《子路》、《公冶长》,《孟子》之《公孙丑》也。”

注九:孙氏《再传续考》云:“案《三辩》篇有程繁,则繁当为程子名。”

注十:孙氏《再传考》云:“滑厘学于墨子,见《吕览·当染》篇,此云受业子夏之伦,盖必有所据,但未分析言之,故附此。”

孙氏所考,直以孟子为子思弟子、墨子为孔子弟子,此尚待考定;至以名家之公孙龙为孔子弟子,公明高、离娄、淳于髡为孟子弟子,这尤为谬误。孙氏本是“闻疑载疑”、“以广异闻”,我们但可就其所引以见经学在晚周流传之大略。我们还是当用“无稽之言,君子不信”的态度。朱彝尊考于孔子门人中列有:公孙尼子、世硕、景子、王史氏、李克、芈婴、公孙段、亶父父、公休哀、公祈哀、盆成括,于子夏弟子列有魏文侯都,于田子方弟子列有翟黄,孙氏除以景子为宓子弟子,以公孙尼子、世硕、王史氏列之二传考附录,余并无说。考《汉志》“《芈子》十八篇”注云“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不能必见为孔门之再传弟子。《晋书》云太康二年汲郡不准发魏王冢得竹书《易》五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二篇,朱氏《经义考》乃附会陶潜《圣贤群辅录》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静精微之儒,以公孙段为再传弟子而云“此则公孙氏之易矣”,殊乏明据。县亶父、公休哀、公祈哀三人见《广歆》注,盆成适见《晏子春秋》。虽二书明言其为孔子门人,但其书均晚出,未必可信。孙氏略而不载,实差强于朱考。

孔门再传至五传弟子中,传经最显名者为子思、孟子、荀子,墨子受《礼》学之影响甚深,虽其后自为一家言,然有墨子所述,亦足见经学流传之情形。在下章中我们将详述墨、孟、荀三家之学,兹仅略述:子思、公孙尼子、世子、景子、魏文侯、李克五家如次:

(1)子思。韩非子举八儒,子思列于第二,或据《圣贤群辅录》谓其居“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以道自居,以子思为原宪。原宪亦字子思,故“八儒”之子思应为原宪无疑。其实韩非所举“八儒”,与“三墨”同列,乃就学术言,不必俱为孔子弟子。原宪在《史记》中虽与季次谓死而已,四百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但其能自为一家言,则绝不如有著述之子思。《汉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注云:“名伋,孔子孙,为缪公师。”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应麟曰:‘《隋唐志》、《子思子》七卷。’沈约谓:‘《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沈钦韩曰:《御览》四百三引《子思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即《表记》文。子思子曰:‘东户季子之时,道上雁行而不拾遗,余粮宿诸亩首。’《孔丛·杂训》篇载‘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云云,温公采之著于《通鉴》。是二十三篇大约《戴记》、《说苑》、《孔丛》尽之矣。”《御览》三百八十六引《子思子》曰:“中行穆伯手捕虎。”五百六十五引《子思子》曰:“繁于乐者重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君子同则有乐,异则有礼。”马《意林》称:“《子思子》七卷,与《隋唐志》同。引《子思子》云:‘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今《表记》有其文。又引云:‘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今《缁衣》篇有其文。至是亦可证休文之言为不诬。”《荀子·非十二子》谓:“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柯和之。”子思在孔子再传自是特出之士,不能以原宪当韩子之八儒。至于《中庸》等是否为子思自著,则是另一问题,吾人亦不能以《中庸》非子思自作,而并不信《荀子》,以子思非孔子死后之能自成一家言者也。皮锡瑞云:“《韩非子》言八儒,有颜氏。孔门弟子颜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渊。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汉志》儒家,今亡。沈约谓《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然则《坊记》、《表记》、《缁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言,故中有引《论语》一条。后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无疑矣。诸篇引《易》、《书》、《诗》、《春秋》,皆可取证古义。”实可取备一说。

(2)公孙尼子。《汉志》著录《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注云:“七十子之弟子。”《补注》:“王应麟曰:《隋唐志》一卷云‘似孔子弟子’。沈约谓:‘《乐记》取《公孙尼子》。’刘云:‘《缁衣》公孙尼子所作也。’马《意林》引之。沈钦韩曰:‘《荀子·强国》篇称公孙子语。’叶德辉曰:‘《初学记》引《公孙尼子》论云,乐者审一以定和此物以饰节。’《意林》引《公孙尼子》云‘乐者先王所以饰喜也’,语在今《乐记》中。沈约说是也。《北堂书钞》引《公孙尼子》云:‘太古之人,饮露食草木,实圣人为火食,号燧人。饮食以通血气。’《文选》沈休文《三月三日》诗注引《公孙尼子》云‘众人役物而忘情’,据此则其书唐时犹存,故诸家称引独多。”《意林》又引:“心者众智之要物,皆求于心。修心而不知命,犹无室而归。”亦于《乐记》语相发明。皮锡瑞云:“沈约以《乐记》取《公孙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孙氏欤?”

(3)世子。《汉志》著录《世子》二十二篇,注云:“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补注》:“王应麟曰:《论衡·本性》篇‘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沈钦韩曰:“《繁露·俞序》篇,‘世子曰: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详己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王先谦:《汉书补注》)可知世子亦传《春秋》学者。

(4)景子。《汉志》著录《景子》三篇,注云:“说《宓子》语,似其弟子。”宓子能论情性,则景子亦当情性者。

(5)魏文侯。《汉志》著录《魏文侯》六篇,《补注》引叶德辉曰:“《乐记》引‘魏文侯问子夏乐’。《魏策》引‘魏文侯辞韩索兵及疑乐羊烹子、命西门豹为邺令、与虞人期猎’。《吕览·期贤》篇引‘魏文侯式段干木之闾’。《乐成》篇引‘与田子方论收幼孤’。《自知》篇引‘问任座君德’。《淮南·人间训》引‘魏文侯不赏解扁,东封上计’。《韩诗外传》引‘魏文侯问孤卷子’。《说苑·君道》篇引‘魏文侯赋鼓琴’。《复恩》篇引‘乐羊攻中山’。《尊贤》篇引‘下车趋田子方及觞大夫于曲阳’。《善说》篇引‘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反质》篇引‘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新序·杂事二》引‘魏文侯出游见路人负刍’。《杂事四》引‘与公季成议田子方’。《刺奢》篇引‘见箕季问墙毁’。其言皆近道,当在六篇中。”

(6)李克。《汉志》著录《李克》七篇,注云:“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补注》:“王应麟曰:《韩诗外传》、《说苑·反质》篇载‘魏文侯问李克’。《文选·魏都赋》注引‘李克书’。周寿昌曰:《释文》云‘子夏传《诗》曾申,申传魏人李克’。”

皮锡瑞《经学历史》云:“五三‘六经’载籍,定自尼山;七十二子支流,分于战国。馯臂子弓之传《易》,实授兰陵;高行、孟仲之言《诗》,或师邹峄。《王制》在赧王之后,说本郑君;《周官》为六国之书,论原何氏。凡今、古学之两大派,皆鲁东家之三四传。虽云枝叶扶疏,实亦波澜莫二。是以文侯贵显,能言大学明堂;蒙吏荒唐,解道《诗》、《书》、《礼》、《乐》。秦廷议礼,援天子七庙之文;《汲冢》纪年,仿《春秋》一王之法。良由祖龙肆虐,博士尚守遗书;获麟成编,西河能传旧史。当时环堵之士,遁世之徒,崎岖戎马之间,辗转纵横之际。惜年代绵邈,姓氏湮沦,如《公羊》有沈子、司马子、北宫子、鲁子、高子六人,《穀梁》有沈子、尸子二人,皆独抱遗经,有功后学者。”孔子弟子,号称三千,其流传授受必广,年代绵邈,姓氏湮沦,现在我们自难一一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