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采集

第二节 《诗》的采集

关于《诗》的采集,据古籍所记载的,约有八说之多,而且这八说中,所记采《诗》的人物与时间及其方法,都不大相同的。现在且先将这八说列举如下:

1.《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岁二月东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2.《方言》附录《刘歆与扬雄书》:“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代语僮谣歌戏。”

3.《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4.《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5.《说文·部》:“,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

6.《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注:“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

7.郑志《答张逸》云:“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所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8.《文选·三都赋序》:“孔子采万国之《风》,正《雅》、《颂》之名,集而谓之《诗》。”

在这八说之中,虽然都说采《诗》,然而他们所述采《诗》之人不同:行人、道人、遒人使者、轩车使者、男女老无子者、太师、采诗之官、国史、孔子;时间不同:二月、孟春、八月、从十月尽正月止;方法不同:有以为是天子巡狩命太师陈《诗》,有以为是乡移于邑以至国以闻于天子。这些虽是传说不同,但正足见无一定之制,而且都未必合于古代史实。所以崔述在《读风偶识》上说:“十三国风中,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王人至鲁,虽微贱无不书,何不见有采风之使?及至《左传》之广攫博采,而亦无之,则此言出于后人臆度无疑也。”传说中以为有固定的采《诗》之官,这当然是不足为据的。但是最早的传说是以为太师陈诗。而依其记载看来,如“子语鲁太师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等。我们知道,诗、乐与太师是有关系的。在孔子之时,诗犹为太师所掌,则诗的采集或者是由于古代的太师。他们因为职业的关系,而去采集民间的诗歌并配以管弦,不过不一定是“岁有定时询于路”以采而已。再依据民俗学的观点来看,原始民族中是有一种唱诗人专以歌唱为职业的,其生活有时仰给于统治者,有时由人民供给他。古代希腊的荷马便是这一种人。还有的是专门游行各地,唱着诗歌,伴着管弦,其歌词都是由口传的。然则在古代社会中,有专门的乐师,他们有时游行各地,由他们而无意识地将歌谣采集来变为歌,这实是可能的。在东周时,乐师所执掌的诗共有三百余篇,经过孔子的提倡,而变为儒家的经典。就《诗》的采集来看,实际情况只应当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