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5000年前中国大地上处在怎样的气候环境,考古发现和孢粉分析的资料,充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摇篮地之一的黄河流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则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北京西郊、燕山南麓和三河县附近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这都反映了当时气候的温暖和湿润。据天津地区孢粉研究证明,7000年前这一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渤海湾西北岸蓟运河、潮白河下游的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在埋深3.5~12.7米地下发现喜暖湿的阔叶树种(如栎、桤等)的大量存在,估计在7500~2500年以前,当地温度较今约高2℃~3℃。[1]在京津地区以南的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喜暖动物遗骸和竹类遗迹,由此也可推测,当时黄河流域年均温度较今高出约2℃。
大约8000~6000年前,东北各地占优势的是以栎为主的阔叶林植物群落,气候也较今温暖。据辽宁地区孢粉分析,8000~2500年前,辽宁南部地区以栎和桤木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较今高3℃~5℃,近似今山东半岛。根据对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细石器文化层的花粉分析,5000年前这里经历过一段温暖气候时期。而对三江平原宝清县雁窝岛上的花粉分析,证明7000~2500年前,那里存在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这种温暖气候带向北延伸到黑龙江省的呼玛县一带,该地区地层的花粉组合中也有一落叶阔叶树桤树的优势带。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日温暖湿润。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第7至9层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喜暖动物遗骸,如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轴鹿等,而今天这些动物分布大多更为偏南,有的在中国境内已不存在,说明仰韶时期这里的气温较今为高。[2]上海附近地区的崧泽、亭林和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5000年以前,这里生长着以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和阔叶—落叶的混交林,还有眼子菜一类的水生草本植物,气候温暖潮湿,年均温度高出现今2℃~3℃,相当今浙江中南部气候。此外,太湖地区宜兴、无锡附近第四纪沉积物孢粉分析和沪杭地区孢粉分析结果,都反映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这些地区处于气候热暖潮湿的环境之中,年均气温较今高2℃~3℃,降水也较今为多。[3]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犀等今天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遗骸。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代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地区。由此估计,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属南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年均气温高出现今4℃以上。其他如长江中游洞庭湖周围的湘阴、湘乡、汉寿,江西南昌地区及下游安徽安庆地区,孢粉分析的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较现今温暖。
在中国西部内陆仰韶时期气候温暖的论断也是有足够证据的。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较今为高。云贵高原元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现今活动在西双版纳的喜暖动物的遗骸。7000~3500年前,西藏高原上湖泊十分发达,人类活动遗迹分布很广,在今藏北北部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另外,在西藏境内发现的植物花粉和今天早已绝迹的獐、鬣羚、马鹿等喜欢较暖气候的动物的遗骸,说明当时西藏气候较今温暖。
总之,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水牛、象和貘等喜暖动物的遗骸来看,这种温暖气候期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世纪的殷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