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太湖平原水系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西起茅山、天目山,南至杭州湾。考古发掘表明,在太湖湖底普遍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说明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低洼平原。随着新构造运动作用,太湖周围地区不断下沉,而沿海地区泥沙的堆积,又使太湖平原逐渐向碟形洼地发展,最终形成了水面辽阔大型湖泊,即先秦地理著作中所记载的震泽(具区)。
太湖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茅山和宜溧南部丘陵的荆溪和导源于天目山的苕溪。唐以前长江部分水流也通过胥溪合苕溪汇入太湖。丰富的来水进入太湖盆地后,由于湖盆下沉、排水不畅,结果是湖区不断扩展,大片农田民居沦为湖荡。这种现象在宋代表现得十分显著。宋人郏亶《水利书》中明确记载苏州一带湖荡水下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单锷亦说:“昔为民田,今为太湖”,“太湖宽度,逾于昔时”。这种地势下沉的趋势,宋代以后均未停止过。太湖以东不少湖荡是宋代以后陷陆为湖的,如澄湖约在两宋之际由陆变湖。明清以来,不断地在太湖平原地下或湖底发现宋代的建筑和水井,有人曾指出:“东太湖—澄湖—淀山湖,包括吴江全县及吴县、昆山两县的周(庄)、陈(墓)、角(直)水网地区,似乎是一个沉降中心。”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战国时期太湖之水由所谓三江(松江、娄江、东江)分流入海。《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就是指对太湖平原上几条主要泄水道的整治。松江即今吴淞江,娄江即今浏河,古今流路大致相同。东江则经今澄湖、白蚬湖一线东南入海。随着太湖周围地区的不断下沉和沿海边缘地区因泥沙堆积而抬高,碟形洼地发展愈甚,向东排泄困难,而泄水道也由此淤浅,反过来又加速了太湖平原的湖沼化。因此与太湖平原进一步湖沼化同时进行并互为因果的是三江的逐渐湮废。公元5世纪时松江下游已“壅噎不利”,排水不畅。约在8世纪时东江、娄江相继湮废。9世纪开始为排泄壅积在松江上游的积潦,先后在太湖以东开浚了不少塘浦,重要的有荻塘(今吴兴运河)、元和塘(今常熟塘)、小官浦等等,形成了“五里为一纵浦,七里为一横塘”的水网系统。但到北宋时期又归淤浅,太湖积水向东排困难,反而变成海水入侵的通道。正如郏亶所说:“欲东导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导于江者反南下。”海潮倒灌至苏州城东5~10公里处,太湖水只有低潮才能勉强排入大海。由于海潮经常倒灌,泥沙在河口地带堆积,进一步加速了三江系统的淤塞,阻挡了太湖地区积潦的去路,于是发生泛滥,积水在平原上潴蓄成大小零星湖沼。是为宋代以后太湖平原水涝之灾不断的主要原因。
宋代以前吴淞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17]。元任仁发曾说:“古者吴淞江狭处尚二里余。”可见宋前吴淞江相当深广,当时贡使海商多由沪渎上溯吴淞江而会集于青龙镇(今旧青浦),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以后吴淞江日渐淤浅束狭,河曲发育,不利排水和航行。11世纪中叶先后对吴淞江进行几次整治,主要是对白鹤江至盘龙汇河段进行截弯取直,水流有所畅通。于是就有今青浦县北和嘉定县南的旧(虬)江和新江(除黄渡越河外的今吴淞江)之分。但自1042、1048年在苏州、平望间修了吴江长堤和长桥后,吴淞江流受阻,水势趋向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经不断冲刷,至13世纪末终于形成今之浏河。1403年夏原吉“掣淞入浏”,即引吴淞江水由浏河入海。于是浏河水势更盛,“水润二三里”[18],成为太湖通海大道。而吴淞江则“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已成平陆”。[19]同时夏原吉又疏浚上海范家浜,上接黄浦引淀泖之水入海,形成今日黄浦江形势。明代多次开浚吴淞江、浏河、白泖港,但均时浚时塞,河道狭窄。至嘉靖年间,黄浦江逐渐开阔,终于成为太湖下游最大泄水道,而吴淞江反成其支流。清初亦曾多次疏浚吴淞江,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凿黄渡越河后,吴淞江全同今道,但因受潮汐影响,旋浚旋淤。后又疏浚了白茆、七浦、茜经、浏河各河道,同时分泄太湖下淤积水,但作用均不能与黄浦江相比。
近百年来东太湖地区大片湖面淤积成滩,有的已被围垦成陆。如洞庭东山原为湖中一岛,19世纪中叶与水东半岛相连。大片浅滩露出而被垦成陆,使东太湖日渐淤浅,自吴江诸港口下泄的流量也日渐减少,去路不畅,使太湖沿岸地区经常受淹。50年代后江苏在太湖东北岸开凿了一条起于望亭镇,东北流经常熟虞山西麓入长江的望虞河,代替了吴淞江、黄浦江成为湖水下泄的主道。太湖水不再以东泄为主而改以北流为主,这是太湖水系史上一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