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陆上域外交通路线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指今甘肃敦煌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指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秦汉以前中国西北部边区的民族由东向西迁徙,就为开辟东西方的道路作出了贡献。公元前2世纪,匈奴势力扩展,侵占了西域大片土地,掠夺人口,同时骚扰西汉边境。汉武帝企图联络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袭击匈奴右侧,即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的道路。由于中国内地的丝绸多由此运销西方,故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西北行,逾过陇阪,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过白龙堆,至楼兰(今罗布泊西北岸),自此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沿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扜泥城(今若羌附近),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今且末西南)、扜弥(今于田东)、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今喀什);北道沿孔雀河至渠犁(今库尔勒)、乌垒(今轮台东)、轮台、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从此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再西至奄蔡(黑海、咸海间)。或西经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伊朗北部)、条支(今伊拉克),乃至犁靬(埃及亚历山大城)。〔图一七〕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北攻匈奴取伊吾(今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后又与匈奴多次争伊吾地,最终迫使匈奴西迁。于是东汉又开辟了新北道,即从敦煌出发,经伊吾、高昌壁(今吐鲁番东)、车师前部交河城(今吐鲁番),经焉耆至龟兹与原北道合,再西行至疏勒。此三道即《三国志·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谓南、中、新三道。其中道即西汉之北道,其新道即东汉之新北道。
隋代以前通西域的三道又有变化。据《隋书·裴矩传》记载,从敦煌至于西海,凡有三道,南道即傍昆仑山北麓的汉魏时南道,中道即《魏略》的新道,而北道则为新辟经天山北路的一道,即由敦煌经伊吾、蒲类海(今巴里坤湖),通过天山北麓,渡北流河水(今伊犁河、吹河),至拂林(东罗马),以至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辟的北道对罗马帝国意义重大。公元1~3世纪罗马帝国曾因安息的阻挠,断绝了丝绸的来源。而新北道的开辟,使罗马帝国摆脱了安息的羁绊,保证了丝绸的来源。南、中二道越过葱岭后,南道折西南经护蜜、吐火罗、悒怛(均在今阿富汗)等地,达于西海(今印度洋);中道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干)、安(今布哈拉)等地,至波斯(今伊朗),以达西海(今波斯湾)。唐时又新辟一条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至碎叶的“碎叶路”[17]:由玉门关经伊吾、高昌(今吐鲁番)、焉耆、龟兹、姑墨(今阿克苏)、凌山(今别迭里山口)、热海(今伊塞克湖),又经碎叶(今吉尔吉斯吹河沿岸托克马克附近)、怛罗斯城(今江布尔)、白水城(今奇姆肯特)、石国(今塔什干),渡锡尔河、阿姆河至阿富汗、印度。唐时玄奘、杜环西行均由此道。碎叶城是唐代西部军事重镇,安西都护府辖下四镇之一,一度为安西府治所,是唐代中国去西方的交通枢纽。〔图一八〕
近年来在中国境内的甘肃武威、敦煌,新疆的古楼兰、民丰北的尼雅遗址、吐鲁番、库车、拜城、巴楚等地,以及中亚各地、埃及、叙利亚等处,都曾出土过中国的丝绸织品,足见当时中西陆路交通在促进东西方丝绸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还有几条通往域外的陆路交通线。一条是由西南通往印度的陆道,即川滇缅印道。大致从四川成都出发,通过川西平原,由崎岖山路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经云南大理、保山、腾冲一带,进入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到印度平原;或由伊洛瓦底江出海至印度。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蜀布和邛杖以及印度孔雀王朝(前321~前185)时著作《政事论》、《摩奴法典》中已有支那帕塔(CinaPatta,意即支那成捆的丝)一词的出现的事实来推测,这条西南丝路的开创实早于西北丝绸之路。[18]东汉永平十二年云南西部哀牢夷内附,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保山东北),正处在西南川滇缅印交通孔道上。唐代川滇缅印的交通更为发达。据唐贾耽《边州入四夷路》和樊绰《蛮书》的记载,此道从成都经今雅安、西昌、会理,渡金沙江,经大姚、祥云、下关、大理,由保山越高黎贡山至腾冲,或南至缅甸掸邦、骠国古都卑谬出海去印度;或西去密支那,越过那加山脉,沿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谷至印度中部。永昌(今保山)为西南陆路对外交通要埠。南诏、大理时代与缅甸交通更为频繁。元时曾六次派使者到缅甸,其路线大致由大理经保山、腾冲、梁河、盈江,沿大盈江至缅甸的八莫,然后沿着伊洛瓦底江至缅甸的都城蒲甘(Pagan)。明清时去缅甸多走此道。八莫即为中缅交通道上重要商业城市。这条道路与近代滇缅公路基本吻合,抗战期间曾为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

〔图一七〕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图一八〕 玄奘西行路线图
另外还有两条从中国西部内陆去西域和南亚的陆道。一条是从青海西宁一带湟中地区,经柴达木盆地南缘,越过阿尔金山脉去新疆的于阗,从于阗循传统的丝绸之路通往西域。这条青海道(因途经古吐谷浑地,又称吐谷浑道)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不过有明确记载则始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魏书·吐谷浑传·西域传》记载,该年北魏败吐谷浑,在魏军的追击下,慕利延从青海湖走白兰(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驱其部落渡流沙,进入于阗。自后由青海道往来于西域的记载不少,这是因为东晋南北朝分裂时期,河西走廊被阻时,往往取青海道。北魏神龟元年(518)宋云西行,即由青海道越葱岭至阿富汗、印度。西魏时印度僧阇那崛多经葱岭及于阗,经吐谷浑境至鄯州(治今青海乐都),走的也是青海道。西域与南朝政府的交通,因北朝的阻隔,不走河西走廊,也多自敦煌以西即折而进入吐谷浑地,从川北进入益州。隋唐统一后,此道犹通行,惟河西走廊畅行,青海道逐渐衰落。另一条从上条分出的,自青海经西藏、尼泊尔至印度道。自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与吐蕃弃宗弄赞联姻后,三四十年间,唐蕃交通十分频繁。当时从中国去印度多舍中亚道,而走吐谷浑、吐蕃、尼波罗至天竺道。这条路线去印度较中亚道为近。大致从拉萨渡雅鲁藏布江,走浪卡、江孜、拉孜、定日、聂拉木,至加德满都,再由加德满都进入印度。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通过这条道路去印度的有玄照、道生、道方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