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大致占中国总面积1/2左右,约北起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古代主要森林地带。从北至南可分四个地区: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中国的延续。本区在古代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历史文献记载,大兴安岭多鹿、貂等野生动物。[13]直至18、19世纪的文献里仍记载,本区“林薮深密”[14],“松柞蔽天,午不见日”[15]。在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据吉林敦化全新世沼泽孢粉分析,在全新世早期,这里是针、阔混交林;中期以后气候转暖,松属和阔叶树种占优势;晚期(2500年前开始)气候转冷,松属占优势,阔叶树减少。[16]据清人记载,在吉林一带山间存在许多密林,当地称之为窝集(稽),其有名可考者数十处。从吉林(今市)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有大小窝集两处,各长30公里、20公里,“万木参天,排比联络,间不容尺”[17]。宁古塔城附近“重岩叠嶂,古树丛密,城内人家俱于此樵柴”[18]。直到今天本区仍然是中国主要森林区之一。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本区范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山东山地丘陵等。孢粉分析、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都反映出进入全新世以来至二三千年前华北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近年辽南地区全新世沉积物的孢粉分析也充分反映了这一带在全新世中期以栎属等阔叶树为主,到了晚期气温下降,成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范围缩小,蕨类和草本植物面积扩大。目前辽南地区以松、栎林为代表的植被,正是晚全新世以来植被情况的反映。燕山山地在二三千年前也分布有天然森林。《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这里有“鱼盐枣栗之饶”。直至辽金元时代燕山山地仍有大量林木可采。北京平原的泥炭沼泽的孢粉分析表明,全新世这里兼有森林、草原及沼泽植被。在广大的华北大平原上亦普遍分布着森林、草原和沼泽植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大量四不象鹿、野生水牛、象和竹鼠等喜暖动物遗骸,证明该地有森林、草原和湖泊沼泽的存在。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与《禹贡》描述华北平原中部兖州“蕨草惟繇,厥木惟条”的植被情况基本相似。黄土高原东南部近几百年来森林破坏严重,但在《诗经》、《山海经·五藏山经》等先秦著作中记载着,2000年前,现今陕北、陇东山地及汾河下游的霍山、中条山都有茂密的森林和竹木,陕西梁山一带有森林和熊羆等森林动物存在。而太行山南段更是“高林秀木,翘楚竞茂”[19],淇水流域的竹林在西周时已很著名。4世纪时滹沱河、唐河上游还有许多大木冲至下游。[20]

三、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本区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山地丘陵、闽浙山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还包括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北部及中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及青康藏高原东南部等地。本区也是中国早期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据孢粉分析及考古研究表明,距今8000~5000年之间有亚热带森林及沼泽植被的分布。秦岭山地在3000年前仍存在大片原始森林。周人先世公刘时代居于陕西彬县,自漆、沮渡渭河,至南山(秦岭)一带取用木材。[21]直至唐代,终南山一带仍多森林。四川盆地、大巴山区、南阳盆地等处森林分布也很广。《盐铁论》记载,“蜀陇有名材之林”,“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汉书·地理志》载,巴蜀有“山林竹木”之饶。这些记载都说明2000年前的天然森林分布的状况。此外,浙江余姚良渚、河姆渡、吴兴钱山漾、湖北京山屈家岭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动植物的遗存亦反映了这一地区森林、竹林和沼泽植被的广泛分布。如河姆渡遗址孢粉分析表明,这一地区在六七千年前生长有茂密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会稽山地和四明山地有一片被称为“南林”的茂密森林。古代浙东的原始森林属于亚热带混交林和阔叶林,它们很可能与浙江中南部以及闽赣森林连成一片。至于云南高原北部、中部和青康藏高原东南部,也有孢粉分析和文献资料证明曾有广大的亚热带森林的分布,直至明清以后才开始遭到破坏。

四、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本区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陵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以及云南高原南部等地。本区地处热带,历史时期早期分布着热带森林,由于开发较晚,直至宋代这里仍然是“山林翳密”[22]。广西山地、滇南在明清时还是“草木畅茂”、“榛莽蔽翳”的“树海”。[23]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茂密热带森林直至近现代仍然是十分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