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分布

一 古代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分布

根据古代文献《左传》、《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史记》、《汉书》等记载,春秋战国至两汉时代,黄淮海平原上有名称可考的大小湖泊就有40余个。实际远不止此。因为据地质钻探资料,在中全新世时期白洋淀—文安洼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淀区,这在文献中就没有记载,原因是当时该地土地未辟、人迹稀少,湖泊的情况未为人们记录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开垦,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到了6世纪,在反映这之前中国河流地貌的《水经注》一书里,记载的当时黄淮海平原的湖泊和沼泽竟有180余处之多。考虑到今本《水经注》散佚了滹沱水篇和泒水篇,当然也必然脱载了这两大水系沿岸的湖泊,因此实际存在的湖泊和沼泽还不止此数。

这些湖泊的分布情况大体如下:一、河北平原上,在太行山、燕山山前冲积扇和古大河(《山经》之大河)西、北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南而北,折而向东的湖泊洼地带,由太行山、燕山各河流潴汇而成,著名的有吴泽、黄泽、大陆泽、泜湖、督亢陂等等。在平原中部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也分布着许多由封闭式的堤间洼地潴聚沥水而成的湖泊。自渤海湾至莱州湾沿海地带有由海退后留下的滨海沼泽、潟湖,如北运河和蓟运河之间的雍奴薮、今宝坻县西北的夏谦泽、黄河入海口附近的马常坈、小清河入海口的皮丘坈和山东广饶县东北的巨淀湖等。二、在黄淮平原上,豫西山地山前冲积扇和鸿沟运河西侧自然堤交接处也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湖泊洼地带,有胡城陂、白雁陂、蔡泽陂、南陂、护陂等十余个陂塘。豫东、鲁西南平原有一片东西向排列的湖泊带,那是东西流向河流如济水、濮水、汴水、睢水等的堤间洼地和河口洼地,以及平原东缘和泰山山脉西麓之间的交接洼地。著名的有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泽、巨野泽、空桐泽、梧桐陂、滭湖等。淮北低洼平原区的汝淮、汝颍、颍涡等水之间,支津众多,因下游排泄不畅,壅塞成一连串湖泊。最大的要数汝淮之间的鸿郤陂,周围数百里,其余较小的有数十个,形成分布极密由西北向东南的湖泊带。

据上所述,可知自春秋战国时代至公元6世纪以前,大约千余年的时间内,黄淮海平原上湖泊和沼泽十分发育。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代,黄河流域处于一个温暖气候环境,年均气温约高出现今2℃~3℃。进入周代早期气候开始转寒,大约延续了一二个世纪,到了春秋时期又趋暖和,大约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以后又有转寒的趋势。这种温暖的气候环境,产生了丰富的降水,使平原湖泊的水源有充分的保证。二、先秦两汉时代,统治阶级比较重视湖泊环境的保护,并设有专门管理湖泊的职司,其目的是利用湖泊进行灌溉和开发水产资源。由于当时平原地区人口尚未达饱和状态,土地未尽开垦,遂使这种愿望能够实现。三、太行山、燕山山脉和豫西山地植被覆盖状况较后代为好,水土流失尚不严重。从东汉至唐前期黄河下游曾出现过相对稳定的时期,说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有所控制,带至下游的泥沙较少,延缓了湖泊淤积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