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论述中国东部平原河道变迁,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175.24万平方公里。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因而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黄河流域应包括今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

黄河上中游流经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受冲刷,历史时期无节制的垦殖、过度的放牧和不合理的樵采,使得地面被覆不良,土蚀严重,到处沟壑纵横,每遇暴雨即将大量泥沙带至下游,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据陕县站多年观测,黄河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最高时达33亿吨。其中1/4被输入海;2/4堆积在利津以下河口地区,平均每年造陆约38平方公里;1/4堆积在利津以上的河道里,日积月累,河床淤高,成为悬河。同时,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年降水200~700毫米,因蒸发量高,径流量十分贫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6~10月,且多为暴雨,往往在几天内倾泻年内一半以上的降水,下游宣泄不及,就泛滥成灾。黄河流量年际变化也很大,据陕县站观测统计,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不超过1546立方米/秒,但历史上曾出现过3.2万立方米/秒(1761年花园口)、3.6万立方米/秒(1843年三门峡)、2.2万立方米/秒(1933年三门峡)和2.23万立方米/秒(1958年花园口)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给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危害。[1]洪水和泥沙是造成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根本原因。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时就因水流混浊而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进一步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到了唐代,“黄河”从古代对河水的偶然称谓变成了固定名称。宋人说黄河“泥沙相半”,明人则更具体地说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则水居其二”。[2]当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随着中游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也有剧有缓,这又与下游河道防治工作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宋金以后决溢改道愈演愈烈,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本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下列七个时期:

(一)公元前4世纪以前(战国以前)上限大致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不时在河北平原中部到处泛滥、改徙,以致这一大片土地上至今未见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很难在这里定居。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以下简称《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山经》所载大河下游大致北流至永定河冲积扇南缘,折东走今雄县、霸县一线,至今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所载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所载大河别流,穿过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而《汉志》所载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存在,而以流经《汉志》所载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即为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即某某河)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图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主要泛道流经示意图

(采自《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总之,这一时期的黄河下游因堤防未筑,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出现多股河道并存的局面。当时河北平原人烟稀少,这种情况对人类社会影响不大。据文献记载推断,大约到战国中期,即前4世纪中叶,下游两岸全面修筑了堤防,河道开始固定,即《汉志》所载河水和《水经注》所载大河故渎。其他诸道或成平陆,或自成源流,而“河”的称呼仍沿用到后代。

(二)前4世纪至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达50汉里(1汉里相当今414米),大溜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人们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滩地上进行垦殖,并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自西汉文帝时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改道。以后河道淤积严重,至公元前1世纪末的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水高于平地”[3],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时黄河中游地区大施垦殖,发展农业,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西汉一代河患较严重,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10次影响较大的决溢改道,大多发生在魏郡、清河、平原、东郡(相当今冀、鲁交界地区)境内。当时北决多形成汊道,曾出现过的有屯氏河、张甲河、鸣犊河等,起过一定的分洪作用。东决多夺流入海,东南决口则洪水往往奔流在豫东、淮北、鲁西南平原上,造成灾害尤为严重。如前132年河水在东郡濮阳瓠子口(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东南夺泗、淮入海,洪水泛滥于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的16个郡境内的广大地区,成灾20余年。公元11年(西汉末王莽时)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洪水向东溃决清河郡以东数郡之地,当时执政的王莽因河水东决可使他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河水离开故道,东部平原受灾达60年之久。

(三)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公元69~70年(东汉永平十二至十三年)东汉政府动员了数十万民工,由王景主持对下游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他根据王莽时决口后几十年来冲成的大河溜势,随地势高低,通过疏浚壅塞,开凿高阜,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和水门等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新道自长寿津(今河南濮阳西)由西汉大河别出,大体流经今冀鲁交界地区,在今山东利津县入海。在此后大约8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间有决溢,也未酿成大灾,更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改道。其原因主要是从东汉开始,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替代了原来的栽培植物,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下游河道泥沙也相应减少了。其次是当时黄河下游河道的两岸存在不少分支,或独流入海,或连接其他河流,沿途还有许多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均起着分洪、排沙和调节流量作用,减轻了干流的负担。再次是经王景整治过的河道,流路顺直,有利于泥沙的冲刷,延缓了泥沙的堆积。

(四)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东汉以来的黄河经过近千年的堆积,至唐末,下游河道已趋淤高。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就发生过改道。进入五代,决口频率显著增加。据统计,五代的53年内有19次决溢,平均不足三年一次。[4]至11世纪初,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道“(淤)高民屋殆逾丈”[5],出现了悬河的险象。以后决口地点上移,据统计,从10世纪至12世纪20年代,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决口次数最多,占下游总决口数的1/3,[6]决口后造成的灾情也十分严重。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淹没了鲁西南的郓、濮、单、曹数州,最后积聚在梁山周围,将原巨野泽扩大为著名的梁山泊。1019年(北宋天禧三年)河水在滑州城旁决口,口门广700步,河水经澶、濮、曹、郓等州注入梁山泊,东南夺泗、淮入海,受灾地域达32州县。次年河塞而复决,“害如三年而益甚”。至1027年才堵塞决口。次年(1028年)又决澶州王楚埽。1030年才采取堵口措施。1034年(景祐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形成一条新道,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一带,在今山东滨县、惠民以北入海,史称横陇河。1048年(庆历八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北流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下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大清河),在今天津市区入海,是为宋代黄河的北派。1060年(嘉祐五年)河水又在魏县(今河北大名东)第六埽决出一条分流,东北经今马颊河入海,是为宋代黄河的东派。1077年(熙宁十年)河水决澶州曹村,北流遂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泗水)合淮入海;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1081年(元丰四年)河水又于澶州小吴埽决而北流。1094年闭北流,单行东流。至1099年(元符二年)又于内黄口决,河道北流,东流绝断,直至宋亡。总之,自1048年以后,至北宋亡国,黄河时而北流(共49年),时而东流(16年),时而两股并行(15年),时而决入梁山泊分南北清河入海。河道在河北平原呈游荡性活动,正如宋人苏辙所说:“东行于泰山之麓,则决而西;西行于西山(太行山)之麓,则决而东。”[7]黄河下游开始进入变迁紊乱的时代。

(五)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竟于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淮。从此黄河东流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内以东南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本时期变迁的特点可归纳为下列三点: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巨野、寿张、郓城、曹县一带(12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八九十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至14世纪2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进入15世纪后,决口到处都有,较集中的在原武、阳武、开封等地,即黄河下游河道的上端。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入泗水。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淮。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涡入淮。13世纪后期一段时间河道夺颍河入淮,到达了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从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整个华北平原上扫荡了一遍。入明以后,黄河夺涡、颍入淮竟成常事,有时甚至为干流所经。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黑洋山(今原阳西北)决口,经开封城北2.5公里,折南夺颍入淮。这是黄河第一次全河夺颍入淮。以后1397、1410、1416年开封城三次被河水所毁,下游均夺涡入淮。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三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河道南摆至今废黄河一线以南,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紊乱。1344年(元至正四年)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北决,豫东、鲁西南皆罹水患,洪水沿会通河、北清河,泛滥于两河沿岸的河间、济南等路地域。1351年(至正十一年)经贾鲁的治理,形成了一条由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下游干道,史称“贾鲁河”。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干流改走颍河入淮。明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并修复了元末淤塞的会通河。以后治河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运河,即不使黄河北决冲毁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所以明中叶以后形成较固定的汴、涡、颍三道,以汴道(约当今废黄河,因古汴水所经而名)为干流。15世纪末在黄河干流北岸从河南武陟至江苏沛县筑成一道绵亘180公里的太行堤后,北决相对减少,多由南岸分疏濉、涡、颍、浍等河入淮。进入16世纪,山东境内曹、单一带北决又开始增多,几无宁日。

(六)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四年)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基本结束,“两岸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8]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废(淤)黄河。

单股河道的固定,对修防和漕运来说固然是有利的,但由于水沙不旁泄,来沙有增无减,河床很快淤为“悬河”。故万历以后河患仍屡屡不息。现根据治河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演变特点,分为三个河段分析:

一、河南山东段。明万历年间河南境内“修防疏懈”[9],决口有所增多。在今开封、兰考、封丘、商丘境内,或北决入运,或南决夺濉、浍等河入淮。清初阳武、封丘、祥符、陈留一带决溢仍多。后经康熙、雍正年间在河南境内大兴筑堤,并采取在滩地上开挖引河、截弯取直等措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康熙至乾隆中),河南境内黄河出现过一段安宁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河南境内河患又趋严重。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下游遇上特大洪水,武陟、荥泽、阳武、中牟、祥符、兰阳等地同时决15口。进入19世纪,南北决口更为频繁。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中牟九堡决口,正溜走今贾鲁河夺颍、涡入淮,是近代史上黄河最大一次水患。山东河段变化更大。当时河南境内河道宽2~5公里,而虞城以下至徐州仅0.25~1公里(康熙时)。河道自河南进入山东形成卡口,往往因壅塞而决口。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相当长时间内,黄河在曹县、山境经常决出数股甚至十数股冲入运河和昭阳湖区。经清康熙年间修筑了几座减水坝后,河患稍有减轻。

二、徐州至淮阴段。本河段兼作运河,是南北大运河中“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10]的一段。明嘉靖以后河患多集中在本段。隆庆时(1567~1572年)河工重点已“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11]。1578~1579年(万历六、七年)潘季驯第三次任总河时,主要致力于本河段的治理。具体措施即在本河段内大筑遥堤、缕堤、月堤、格堤以及减水坝,增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入清以后继续推行潘季驯的治河方针,河床不断抬高。康熙时实地勘察,从徐州至宿迁小河口的140公里河段,堤外田地低于堤顶3~4米,堤内滩地低于堤顶1~2.3米,有的相去不足一米。[12]河床淤高如此,汛期就带来严重灾难。

三、淮阴至河口段。今淮阴市西是当时黄淮运的交会口,又称清口。由于“黄强淮弱”,汛期到来时黄河水往往倒灌由清口入洪泽湖,致决破高家堰,泻入里下河地区。16世纪以后里下河地区成了常年受灾区。同时由于全河夺淮后长期的堆积,淮阴以下河口段不断延伸,坡降变缓,反过来又加速河口以上河身的堆积,致使入清以后,决溢的地点逐渐下移。1677年(康熙十六年)靳辅出任河道总督后,即将治河的重点放在清口以下河段。1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已淤废不堪,滩槽高差极小,一般洪水年普遍漫滩,防御不慎,就发生决口。尤其是清口以下河口段河道,严重淤积。据1870年(同治九年)实测,河口一带黄河底高于洪泽湖底3.3~5.3米不等。[13]由此可见,清代中叶以后黄河不断决口是河道淤积的必然结果,一次新的大改道是不可避免的了。

(七)1855年(清咸丰五年)~1949年 1855年农历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各县,又向东漫流于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三股,皆东北流至张秋镇,会合后穿山东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至此,黄河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由渤海湾入海。决口发生后,清政府正忙于对付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军事旁午,无暇顾及河工”[14]。洪水就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今黄河稍北的北金堤,南至今曹县、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此后下游河道自武陟至铜瓦厢一段,因决口后口门附近水面有局部跌落,上游河道冲刷下切,滩槽高差增加,洪水时一般均不上滩,故河道较稳定。至1938年国民党妄图以水代兵,人为炸开郑州北花园口堤,使全河南下夺贾鲁河、颍、涡河入淮,造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受灾历9年半,1947年河始复故道。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因堤内原有串沟和堤河交错,一遇洪水,便顶冲大堤,形成险工。1913~1935年决口多集中在本段的濮阳、长垣、濮县、东明、鄄城一带,故有“豆腐腰”之称。自陶城埠至利津海口,原系小盐河和大清河,河床窄深多曲。铜瓦厢决口之初,黄河泥沙大量沉积在河南境内,故陶城埠以下淤积不严重。光绪初年,河南省境内修筑大堤,约束河床,大量泥沙被带至下游沉积在大清河内,河床迅速抬高。故光绪年间决口多集中在本河段的历城、齐东、章丘、济阳、蒲台、齐河、惠民、利津等地。此外,黄河尾闾段变化也很大,1855~1938年南北摆动改道达11次之多。

综上所述,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有下列几点认识:

(一)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由渤海湾西岸入海。12世纪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平原扫了一遍,16世纪中叶,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19世纪中叶,又折而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二)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数十条黄河泛道来看,由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和由徐州会泗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流经的时间最长,前者大致行水800年,后者约500年,两者均为1855年前黄河下游各条泛道的主干。这是因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由山东丘陵的分割为两部分,使黄河具有或东北入渤海,或东南入黄海的两种可能性。黄河按着水流就下的规律,必然寻求坡面最陡和距海最近的流路,而这两条泛道正具备这两种条件,因而成为各条泛道的主干。

(三)历史上黄河决溢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措施的不力。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东汉以后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也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加强了下游河道的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的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进行了上中下游综合治理,才取得显著效果。

(四)历史时期黄河不断地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次决口后,先是洪水吞没了大片土地,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洪水过后,又留下了大片流沙,在长期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和沙垅,吞噬了农田、房屋以至城市,阻塞了道路交通。现在河南省东北部和东部,大致以今郑州、兰考间黄河河床为脊轴,向东北、东南方向辐射分布的许多沙丘、沙垅和大片盐碱地,就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的结果。黄河不断地决口、改道也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自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反映出古代平原上河网交错、湖泊密布的地理景观,仅据《水经注》记载,黄河下游就有180多个大小湖泊,这些河流和湖泊大多有通航和灌溉之利,同时在调节黄河及其支流的流量、农田灌溉和改善当地小气候诸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经黄河一次又一次的泛滥、袭夺和灌淤,河流多渐淤积,甚至完全断流。例如战国秦汉时代的鸿沟、隋唐的通济渠、宋代的漕运四渠(汴河即通济渠、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等,当时都是中原地区的主要航道,金元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南泛,均告淤废。其他天然河流如颍、涡、濉、浍等河因长期受黄河的夺流、淤灌,大多无航运之利,而在宋以前都是沟通南北的水运航路。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垦为农田。如古代著名的大陆泽、圃田泽、荥泽、孟诸泽、雷泽、蒙泽等湖泊,在宋以后均告淤平。唐以前的巨野泽和宋以后的梁山泊在明以后也为耕田所代替。故现今黄淮海平原上主要河流仅能作季节性通航,湖泊更为稀少。这些情况无疑是造成当地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之一。黄河泥沙的广泛漫淤,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今河北巨鹿县地下6.7米深处发现宋代的瓷器和屋基,宋代巨鹿县是1108年一次黄河决口被淹没了的。明代以前的开封城已全被埋入地下,据近年考古资料证明,宋代以来开封城地面大约被淤高10米左右。明末以前徐州城已被黄河的泥沙埋没在今徐州城下数米。以上仅举数例,说明黄淮海平原在历史上因黄河泥沙的堆积而地面抬高的现象到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进行全面综合的治理,成效显著,40年来下游河道未出事故,就是很好的说明。但在中游水土流失尚未根本改变,下游河道仍在不断淤高的情况下,黄河决溢的隐患还不能说已根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