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夏时期
公元1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下半叶,中国分裂为好几个政权,在中原的有宋、辽、金、夏,在边区的有大理、吐蕃和西州回鹘、喀喇汗国、西辽。
北宋因五代梁、晋、汉、周之旧,建都开封,太祖时先后消灭了割据南方的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至太宗初,吴越、漳泉献地,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建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疆域基本上沿袭了五代十国后期的范围。惟自唐季以后据有陕北河套的党项族,时叛时降,宋朝始终未能统治到这一地区,至11世纪遂发展成为西夏国。宋神宗时代(1067~1085)曾锐意开拓疆土,但收效不大。陕西方面对西夏仅得收复绥州和银州的一部分(今绥德、米脂一带),又取唐季为吐蕃、西羌所据的今甘肃陇西地,置熙、河、洮、岷、兰等州。至哲宗元符时(1098~1100)才进一步开拓到湟水流域和洮河上游。徽宗大观时(1107~1110),又取得黄河上游贵德一带疆土。西南方面从蛮僚手中取得了今湘西、鄂西南、川南和贵州部分地收入版图,建为州县。
与北宋对峙的辽朝,疆土辽阔,南面以山西雁门山、河北大茂山和白沟河下游(今白沟镇、霸县、信安镇一线)与北宋为界;北面以西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统辖漠北诸部族,北界在今蒙古共和国和俄罗斯边界之北,东循外兴安岭至海;东面据有渤海国故地;东南面跨越鸭绿江、图们江,据有今朝鲜东北部地,其南为王氏高丽;西境辖有阿尔泰山地区的粘八葛部。黑龙江下游的室韦诸部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诸部,均为其羁縻地区。初期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南大明城)。1114年属部生女真完颜部起兵反辽,次年建国号金,十年之后(1125年)辽即为金所灭。
1124年,即金灭辽前一年,辽宗室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部西迁,1131年至起儿漫(今乌兹别克克尔米涅)称帝,后迁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楚河南岸),史称西辽或黑契丹。其直辖领土以都城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东至伊塞克湖东南的巴儿思罕,西至塔剌思。其盛时役属势力西抵咸海、阿姆河两岸,并将花剌子模收为附庸国,北面越过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势力范围在1175年前曾抵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1175年后退至阿尔泰山南乌伦克河,其东以役属畏兀儿与西夏接壤,南至昆仑山与吐蕃诸部、黄头回纥邻接。
党项族所建西夏国初据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旋迁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1020年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筑城居之,建为兴州。1033年升为兴庆府,其疆域盛时西至古玉门关(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北至今额济纳旗和后套地区,南至祁连山,东有河套至陕北的横山,先后与宋、金分界。
上节提到的西州回鹘的疆域,西面开拓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西,今阿克苏、乌什一带,西北界天山,北包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为邻,东至甘肃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居阿尔金山南、青海北部)接壤。
喀喇汗国又称黑汗王朝,建都八拉沙衮城。由于建国时间较长(840~1212),前后疆域变化很大。以1009年合并于阗李氏王朝以前情况而言,其版图东至阿克苏、拜城间,与西州回鹘以荒山、沙漠为界,东北隔准噶尔盆地为西州回鹘,北至巴尔喀什湖,西北至锡尔河、阿姆河下游,西南抵阿姆河,南至葱岭与于阗相望。
111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起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金时称按出虎河)。1125年灭辽,1126年灭北宋,1142年与南宋罢兵议和,成为北中国一大强国。初都按出虎水上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1153年迁都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隅)。1214年避蒙古兵锋迁都南京开封府(今开封市)。其盛时疆域南以淮水、秦岭与南宋分界,东至日本海,东南稍逾鸭绿、图们江与高丽接壤,西邻西夏、吐蕃,略同北宋旧界,北边东段抵外兴安岭,西段有蒙古高原诸部,在金代屡为边患。为了防御蒙古入侵,金熙宗(1135~1148)初年即有婆卢火在北部边境上修筑界壕之举。以后经大定年间统一经画,至承安三年(1198)修成界壕[10]一条,东北起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向西南沿着大兴安岭迤逦而西,再沿阴山西至后套,全长约1500公里。其东段今尚有遗迹可寻。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市),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邛崃山以东地区。东南沿海的澎湖列岛始见于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成书于1225年),当时属晋江县(今泉州)管辖。西南方面由唐代蒙氏南诏国,经过五代时郑氏、赵氏、杨氏三次篡夺,先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至公元937年为白蛮大姓段思平所取代,建立大理国。大理国辖今云南省除金沙江、牛栏江以东的昭通等数县外的全境,四川大渡河以南及贵州西边数县,西南还远及今缅甸、老挝北境和越南、泰国各一部分。西部吐蕃自9世纪中分裂后,成为青藏高原上许多分散的部族,历史上仍称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