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统一帝国的出现,为全国水运交通的重新布局提供了条件。中国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就形成于这个时期。〔图一四〕
隋初建都大兴(今西安市)。因渭水流曲沙多,不利航行。为了解决首都的漕运问题,即于开皇四年(584)自大兴城西北凿渠引渭水东流注入黄河,名广通渠。七年为平陈需要,重新开凿了江淮之间的邗沟,改称山阳渎。炀帝即位,营建东都洛阳。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穀、洛水东至偃师入洛,由洛入河;再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引河水东流经今开封市、睢县、商丘、宿县,至今盱眙县对岸入淮,是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大业四年用兵辽东,又开永济渠,引沁水与清、淇水相接,以下大致循白沟故道及今南运河,至今大清河折入㶟水(永定河前身),直抵涿郡治所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涿郡是隋北方重镇。六年又重新修凿京口(今镇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的江南河,至此南北大运河告成。
隋代从开皇四年至大业六年仅26年时间内,开浚了西抵长安、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总长2000余公里的南北大运河,沟通了河、海、江、淮、钱塘江五大流域,形成了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扇形辐射的水运网。规划严密,布局合理,实为世界水运史上一件伟大工程。〔图一五〕
唐代建都关中,其漕运路线与隋代基本相同,故无较大规模新运河的开凿,仅在隋代运河基础上加以疏浚和扩建而已。如关中漕渠至隋末已淤废,天宝元年(742)重加修浚。陆路交通方面,唐代曾在开元年间开大庾岭道,贞元年间开蓝田至内乡新道350公里等,但对整个陆路交通的布局影响不大。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大力发展水运交通,在运河方面多有建树。通济渠(唐宋时又称汴河)在唐末淤废。北宋建隆二年(961)即加疏浚并引索、须等水入汴河,以加强水源。同年开闵河,自新郑导洧、
二水为源,开渠经新郑、尉氏,入开封城与蔡河相接。蔡河在战国时为鸿沟,西汉名狼汤渠,魏晋以来称蔡水,自来以汴河为源,因汴河本身水源不足,宋初开始即以闵河为源。开宝六年(973)改闵河名为惠民河,以后闵、蔡两河合称惠民河。同年又重浚了五代后周所开的五丈河,改名广济河,以通山东漕运。宋初重浚时改引今郑州市的京、索水为源,过中牟,至开封城西架槽横绝汴河,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这样就形成了以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四条人工运河: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河),史称漕运四渠。其中金水河为五丈河的水源渠道,不通漕运;而另一条通漕的则为黄河,故历史上又合称为漕运四河。宋金分裂,南北漕运断绝,汴河等人工运河不加疏浚,未几均趋淤废。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宁绍平原上开凿了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岸西兴镇,东经萧山、绍兴至上虞与余姚江相接,以沟通山会平原与浙西地区的经济联系。

〔图一五〕 隋唐大运河形势图

〔图一六·一〕 明清京杭大运河形势图(京师—夏镇)

〔图一六·二〕 明清京杭大运河形势图(夏镇—杭州)
唐宋两代在运河修凿、河道整治工程和航运管理上都较前有很大进步,隋唐以后造船工业又特别发达,水运费用低廉。所以唐宋时代黄河流域水运交通十分发达,而长江流域更是“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15]。当时的一些重要工商业城市大多在水运交通的沿线或枢纽处。隋唐的长安和洛阳、宋代的开封既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又位于大运河的起点或中心,其地位之重要无庸赘言。其他如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位于运河和长江的交会点上,既是唐代最大的物资转运站和集散地,又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其次是长江上游的成都。故谚称“扬一益二”,盖“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16]。再次的有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沿岸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贝州(今清河),通济渠(汴河)沿岸的宋州(今商丘),古汴河和泗水交会的徐州,汴河和淮河交会的泗州(在今江苏盱眙县对岸,清康熙时沦入洪泽湖中),邗沟和淮河交会处的楚州(今江苏淮安),江南河沿线的润州(今镇江)、苏州、杭州,以及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沿线的荆州(今湖北荆州市)、鄂州(今武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岳州(今岳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洪州(今南昌)、襄州(今湖北襄阳市)等等。南宋时杭州建为行在,升为临安府,为南中国的第一都会。其东面绍兴府(今绍兴)是仅次于临安的浙东一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