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中地区

第二节 关中地区

本区的农业中心是在渭河平原或称关中平原。据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早期人类的居住。仰韶文化型半坡遗址的先民已过着定居生活,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出土的农具有700多件,还有粟米和菜籽的遗存。他们还饲养了家畜,兼营渔猎。当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初期原始阶段。关中平原农业的初具规模是在周人古公亶父从陕西彬县、郇邑一带迁至周原以后开始的。周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北靠岐山,南临渭河,千河以东,漆水河以西,沣河贯其中,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周人原为从事农耕的民族,至此更勤于开发,芟除杂草,开辟新田,使当地农业迅速发展起来。据《诗经》、《史记》等古籍记载,西周时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田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作物中有适宜北方水土的黍、稷、粟、麦、豆,此外,他们还种植了水稻。西周之所以能灭商,有雄厚农业生产基础的关中平原为后方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春秋时期,关中平原的农业继续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公元前647年,秦国拿出大批粮食解救晋国的饥荒,说明这里已经有了储粮,可以向外输送。进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奖励农垦的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扩大了耕地面积。例如当时规定“秦四境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10],使不少荒地被垦为农田,增加了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秦统一全国前夕,关中平原出现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郑国渠,“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1]。汉武帝时又兴修了六辅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使渭河两岸农田都得到良好的灌溉。长安附近被称为“天下陆海”、“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12]。近几十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西汉中期以后的铁犁铧,出土最集中的是关中平原;赵过代田法首先在关中推行;《氾胜之书》所反映的是西汉后期关中地区相当高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是第一流的。从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来看,西周时代关中粮食作物以黍稷为主,战国时以菽粟为主。汉武帝时董仲舒还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可是成帝时《氾胜之书》中谈到种麦的地方最多,这正是关中地区农业水平提高的反映。〔图一二〕

西汉以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两次严重破坏。一次是西汉末年的王莽之乱,“长安为墟,城中无人行”[13]。关中地区人口锐减。一次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长安地区成为战场,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以致“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14]。原来京师附近三辅地区有民居数十万户,“自此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15]。魏晋十六国北朝时对关中水利都有所建树,对农业生产的复苏起过积极作用,但已远不如秦汉时。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再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农田水利受到政府的格外重视。唐前期在渭河南北修复和扩建了汉魏以来旧渠和开凿新的灌溉渠道为数不少,但效益却不理想。如修复的郑国渠和扩建后的三白渠,在唐前期所灌溉面积仅秦汉时代的1/4弱,而后期仅及1/7。所以当时关中地区虽仍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16]。而东部平原在隋唐时代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从东部地区运输粮食以给关中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头等大事。隋炀帝时事实上的首都在洛阳,唐高宗以后很多帝王趋食洛阳,就是为了迎就漕粮之便。隋唐时代关中地区农业不能振兴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口骤增,如唐天宝初年京畿道人口达300余万,而平原可耕地均已开辟,扩大耕地面积比较困难,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17]。二是秦汉以来对泾、渭、北洛河上游的过度开垦,使水土流失严重,泾、渭、北洛等河含沙量很高,引以为源的人工渠道均遭淤浅,灌溉作用减低。如唐时郑国渠在石川河以西河段已经淤废。宋代郑白渠渠口淤高,泾水难以引入,水源短缺影响灌溉作用。这种情况在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发生。三是关中地区是王侯权贵之家的集中地,他们在渠道旁竞造碾硙,耗费水源,使渠流梗涩,水利效能减弱。永徽六年(655)雍州刺史长孙祥奏:“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18]。虽经多次下令拆毁,但未几即修复,直至唐末依然如故。

〔图一二〕 汉代关中水利工程图

宋代建都开封,关中地区水利建设不如唐代重视。郑国渠已“全废不可复”,白渠所溉“不及二千顷”[19]。元代关中地区“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20]。关中地区气候干燥,无水利不能发展农业,灌溉系统破坏后,农业发展大受影响。明代关中水利工程大多残破,“堤堰摧决,沟洫壅潴,民弗蒙利”[21]。清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小型灌溉工程的普遍开展,虽仍不失为西北重要的小麦产区,但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已远不如汉唐时代。晚近以来关中地区旱灾频仍,无疑与水利衰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