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 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海河水系形成以前的河北平原水系,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从西周以来至春秋战国时代,流经河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黄河。其时黄河下游分成多股纵贯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其中主要有三股:最西的一股是《山经》中记载的大河,流经今太行山东麓,折东走汉代滱水(今唐河)至今天津市区入海;《山经》所载的大河在冀中平原分出一股,即《禹贡》记载的大河,在今青县一带入海;最东的一股后来成为西汉时大河干流,在今黄骅县附近入海。此外有许多称“河”的河流,均曾为黄河所夺,成为其干道或岔流。可见在西汉以前河北平原上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水系。今河北在雄县、霸县至天津一线,即汉代滱河、宋代的界河一线,地质构造是属于凹陷地带,因而黄河北流即以此为极限。在凹陷地带以北,是永定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各自独流入海。

西汉时代黄河干流东移至今黄骅县附近入海。原来流入黄河的各大河流,都脱离黄河而分流入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黄河以北有滹沱河、泒河(上游为今沙河,下游大致为今大清河)、滱水、治水(今永定河)、沽水(今白河、北运河)等均各自流入渤海,互不交会,其时海河水系尚未形成。

东汉时黄河更南移经山东北部,至今滨县、利津一带入海。原注入黄河的漳水也脱离了黄河独流入海。据《水经》记载,那时的㶟水(即《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治水)下游已注入沽水。沽水与西来的泒水会合,而泒水在中游已会合了易、滱等水。至3世纪初曹操开了白沟、平虏渠后,河北平原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白沟工程就是在淇水入河口处下大枋木,遏淇水入白沟及下游清河,而清河下游原已与漳水、滹沱河会合,遂使之成为贯通河北平原的主要通道。平虏渠则是南起滹沱河侧的参户亭(今青县西木门店),北至文安县东注入泒水,大体即今青县、静海间的南运河前身。由此清河、滹沱河、泒水、滱水、㶟水、拒马河、沽水等均会于天津入海,海河水系始告形成。

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南止于淇水,东北止于沽水。《水经注》以前淇水以西的清水和部分丹水已被引入白沟,成为海河水系西南界很重要的一次扩展。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入清水,再由清水入白沟,是为海河水系向西南扩展到最远的时期,但不久即废。唐代永济渠、宋元御河、明清卫河,仍以清、淇为源。宋代黄河北流,黄河又加入了海河水系。金以后黄河南徙入淮,海河平原上河流始与黄河无涉(20世纪50年代后修人民胜利渠方引部分黄河水流接济卫河)。元开会通河,引汶水至临清会御河,海河水系又向东南扩展,包括了汶河水系。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入海,会通河淤废,汶水也脱离了海河水系。东北方面,海河水系形成之初,仅包括沽水(白河)干流,不包括鲍丘水(今潮河)。曹操在开平虏渠同年又开凿了泉州渠、新河。泉州渠南起天津市区以东海河,北抵古鲍丘水下游今蓟运河,新河由泉州渠北口东会滦河下游,从而使海河水系东北扩展,包括了蓟运河和滦河水系,但两河不久即废。而《水经注》以前沽水自武清至天津的笥沟一段又枯断,改东注鲍丘水由今蓟运河入海。故《水经注》成书时代㶟、沽、鲍丘三水合流,循蓟运河入海。海河水系东北界大大内缩,仅以圣水(上游今琉璃河,下游为今固安、永清界内永定河)为限。隋开永济渠前,㶟水、沽水又恢复由笥沟旧道与南来诸水会合(其时㶟水、鲍丘水为沽水支流),于是海河水系东北界再度扩展,包括了潮河水系和桑乾河水系。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改善了河北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条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