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

(一)元代疆域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又一次扩展时期。其与汉唐不同者,是由边区少数民族占有了全部汉族地区的统一帝国。因为是由少数民族将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大家庭,故其所建帝国疆域十分辽阔。这里所说的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版图,不是指整个蒙古帝国。

元帝国建立前,中国分成七个部分:蒙古高原诸部、西辽、金、西夏、南宋、吐蕃、大理。13世纪初,蒙古部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此后至1279年,蒙古先后征服了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最后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元世祖忽必烈以前,自成吉思汗至蒙哥汗(宪宗,1251~1259),蒙古帝国均以蒙古高原为根据地。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汗继位后,建都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喇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1259年蒙哥汗死,次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于漠南的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3年升开平为上都,以取代和林。1264年改汉地燕京为中都,1267年改筑中都新城于旧城东北(即今北京城的前身),并迁都于此。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这个政权便承继宋金成为中国史上一个中原王朝。

当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南宋时,蒙古帝国已分裂。西辽故土在元朝和窝阔台、察合台二汗国三方争夺之下,结果大部分为察合台汗国所有。今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在13世纪时属于元朝直辖,元世祖曾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火州(今吐鲁番东南)、斡端(今和田)等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但14世纪以后,这些地区终于被并入察合台汗国。

元朝在东北置辽阳行省,其南端包括辽东半岛,东南与高丽接壤。行省所辖开元路南界东段最初抵达铁岭(今朝鲜元山南)。13世纪末,双城府治(今朝鲜永兴)以南地为高丽收复,南界遂止于双城。西段疆界元至元初曾以慈悲岭为两国界山。至元末又恢复到元初以鸭绿江南岸一部分辖境为界,大体恢复辽金时期的旧界。行省东临大海,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置征东元帅府。1286年前还征服了今库页岛上的骨嵬,将其地收入版图。

元朝在北方所置岭北行省辖区广大,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接界。包有今蒙古共和国、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和中国内蒙古北部、东部及黑龙江省西部地。

西南方面统一了吐蕃地区(包括今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部分地),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乌思藏宣慰司),属中央宣政院管辖,使西藏高原第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

1254年灭大理国。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辖境除今云南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外,南界还到了缅甸、泰国境内。自8世纪上半叶脱离了中原王朝的云贵高原又加入了统一大家庭。海疆方面第一次在澎湖列岛设立行政机构巡检司,属泉州路晋江县(一说同安县)管辖。

(二)明代疆域 1368年元顺帝在北伐的明军的威逼之下,北遁上都。明军进入大都(今北京市),元朝作为中原的统治王朝至此结束(残余势力退据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后改称鞑靼)。继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统治了原来的南宋、大理、西夏和金的大部分土地,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区则采用羁縻统治的方式,漠北地区仍为蒙古后裔鞑靼、瓦剌所有。今新疆地区为察合台后裔亦力把里的领土,而介于亦力把里和甘肃之间的嘉峪关以外的哈密等卫,也在明朝羁縻统治之下。总之明朝版图远较元朝为小。

具体而言,明初洪武年间,北界大致维持在阴山、大青山和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初年因环境恶化的关系,弃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又内移捍卫河套地区的东胜卫。宣德初又弃守建立于元上都故址的开平卫。至嘉靖中叶,即16世纪中,遂尽弃河套,形成以长城(时称边墙)一线为限的北界。

东北方面,明初疆域到达了黑龙江口和库页岛。1409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下游和亨滚河(今阿姆贡河)会合处东岸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羁縻卫所。1413年(永乐十一年)、1433年(宣德八年)中央两次派大员至该地巡视,并建永宁寺碑,两碑至今尚存。至万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增至384个卫,以后控制日衰。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居于今浑河、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诸部,原建于诸部的羁縻卫所遂归消亡,其地渐为女真势力所控制。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为根据地,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以后后金不断扩展势力,1619年萨尔浒战后,即攻破辽东边墙,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17世纪30年代,原明奴儿干都司全部辖境也全在其控制之下。

西北方面在洪武、永乐年间,明朝势力最远到达了新疆东部的哈密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在该地设置了哈密、阿端、安定、曲先、罕东等五卫。15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瓦剌和吐蕃的侵扰,1529年(嘉靖八年)明朝放弃了这些地区,退守嘉峪关。

嘉峪关以西为吐鲁番。吐鲁番原为地方小国,15世纪中叶,吞并哈密、瓜、沙,嘉峪关外尽为其所有。吐鲁番以西为察合台后裔所建别失把里王国(1418年改称亦力把里)。15世纪下半叶分裂,其中叶尔羌一支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680年为准噶尔所灭。

明朝在今西藏和青海、川西地区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并分封阐教、阐化、辅教、赞善、护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达克设有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代前期云南省辖境很大,在今国境外的有缅甸、木邦、孟养、大古剌、底马撒等宣慰司在今缅甸境内,有老挝宣慰司在今老挝境内,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国境内。但明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比较薄弱,不同于内地土司。这些宣慰司万历以后基本上都脱离了与明朝的羁縻关系。

1407年(永乐五年)曾将宋元以来的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图,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200多个,推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统治制度,后因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明朝终于在1427年(宣德二年)被迫撤兵弃守。明朝统治越南北、中部共20年。

明代前期澎湖巡检司置罢不常。嘉靖以后台湾岛上先后有汉人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等建立的政权。1624年荷兰人进入台湾台南地区。1626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基隆、淡水等地。1642年荷兰人击败西班牙人占有了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1662年荷兰人被逐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了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以后又增置了州县。沿海漳、泉、惠、潮等地人民大量移入,对台湾的开发影响很大。

(三)清代疆域 清代疆域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华各兄弟民族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清代的统一不仅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产生了建立一个统一帝国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清代的疆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和以农业为主的明朝区。

清代先世是活动在明代边墙以东的建州女真部落之一,16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扩张,统一了建州女真,又并吞了松花江流域的海西部和黑龙江下游的东海诸部,1616年建国号曰金。旋即起兵反明,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1636年改国号曰清。

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农民军,清军在击败农民军后乘机入据北京城,建立了继承明代的中原王朝。此后在大陆上的南明势力,经历了20年(至1663年),相继被扑灭。又20年至1683年,统治了台湾岛,奉明正朔的郑氏政权被攻破投降,清朝在岛上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于是统一了明朝全部疆土。

清朝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历时达130余年之久。17世纪二三十年代,漠南蒙古诸部先后归附后金。17世纪下半叶,活动在天山北路的准噶尔强大,1688年袭击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降清,移牧漠南。1690年准噶尔又进扰漠南,清兵开始反击,准噶尔败退。1696年破准噶尔于漠北,次年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漠北遂入清朝版图。套西、青海和硕特蒙古于1688、1698年先后降清,土地亦入清版图。1717年准噶尔夺和硕特部所据之西藏,1720年清军护送达赖入藏,准部败退,西藏入清。1755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本部,未几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1759年又平定了本在准噶尔统治下乘准部覆灭,图谋独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于是天山南北路全入清版图。至此,17世纪以前的明朝、女真诸部和东西蒙古三部分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图九〕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清乾隆中叶至道光初是清朝疆域的极盛时期。道光以后,由于外来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遂使国势日衰,疆土日蹙。这是近代中国疆域变迁的一大特点。

东北疆界:在清太宗时代(1627~1643),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东至库页岛本已收入版图。17世纪40年代清兵主力入关经略汉地,俄罗斯势力乘机侵入这一地区,在石勒喀河北岸原蒙古族茂明安部牧地建尼布楚城(今涅尔琴斯基),在黑龙江北岸原索伦部达斡尔族地建雅克萨城(今阿勃巴金),甚至到额尔古纳河东岸立寨,作为侵略据点。清廷在平定台湾、三藩之后才用兵抗击俄军的侵略。1685年攻下雅克萨城,拆毁其城堡。但当时准噶尔势力正在向东扩展,清廷只得放弃尼布楚和石勒喀河流域,于1689年在尼布楚与俄罗斯订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西面沿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和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北面以外兴安岭为界,东面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为待议地区。以后俄国人向东发展,待议地区为其所占。19世纪前(清嘉庆、道光时),俄人侵入外兴安岭,到达了黑龙江北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人于1858年强迫清政府订立《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仅瑷珲对岸江东六十四屯,中国仍保留居住权。义和团运动后亦为其所侵占),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改为中俄两国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割让给了俄国。惟库页岛是未经条约而失去的土地,自18世纪中叶开始,先有俄国人从北面擅自输送囚犯至岛上,后有日本渔民从南部至岛上居住,清廷置之不问。但直至19世纪前期当地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统(驻今黑龙江依兰)缴纳贡税。自《北京条约》割弃乌苏里江东岸地后,始断绝关系。1875年日俄双方协议,俄以千岛群岛换日占库页岛南部,遂占领全岛。1905年日俄之战,俄国战败,又割让库页岛南部50°N以南给日本。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全岛又归原苏联。

北部疆界:17世纪二三十年代,漠南蒙古归附后金。1696年清军大战准噶尔于漠北昭莫多(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准噶尔败退。次年,先已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此后中俄间遂存在一条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间的边界,但未经划定。1727年中俄订立《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东起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口对岸的阿巴该图界碑,西经恰克图循色楞格河北分水岭和萨彦岭,至沙宾达巴哈山口止。此后遂相沿为清一代北界。辛亥革命后,喀尔喀蒙古独立,唐努乌梁海为沙俄所占领,此线中段、东段至今成为俄蒙边界,西段成为俄罗斯图瓦自治州北界。

〔图九〕清中期疆域形势图(参阅《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北边界:18世纪中叶清廷平定准部、回部时,俄国势力还未到中亚。当时葱岭(今帕米尔)以西诸游牧部族和一些封建小国相继降清,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准、回二部旧地,以巴尔喀什湖北岸、楚河中游、塔拉斯河下游与藩部左右哈萨克为界,西南以葱岭、喀喇昆仑山与藩部布鲁特、藩属浩罕、拔达克山、博格尔相接。19世纪沙俄侵入中亚,清朝的藩部属国先后被占,遂即发生了中俄之间的西北边界问题。1864年沙俄乘新疆发生回民起义之际,要挟清廷签订了《塔城条约》。1871年沙俄出兵强占伊犁。至1881年归还伊犁时,又签订了《改订伊犁条约》。以此二约为根据,又陆续签订了许多分段具体界约,几乎每订一约,中国就要被割去若干领土。最后于1884年订立《喀什噶尔界约》,中俄西北边界才划定如今界。但此约所定边界南止于乌孜别里山口,自此而南的帕米尔高原并未具体划定,条约只说自下中国界向南、俄国向西南。1891年后沙俄擅自占领了乌孜别里山口以南包括东南方面的大片帕米尔,而英国也从阿富汗向北侵占了部分帕米尔。1895年英俄双方在伦敦订约私分帕米尔,大部分属俄国,小部分属阿富汗,仅剩塔克敦巴什帕米尔和让库里帕米尔一部分即塔什库尔干属中国。中国政府对此始终未予承认。

中印边界:重大变迁分为东西二段。西段是喜马拉雅山以北的拉达克地区。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和克什米尔订约,将拉达克地区让与克什米尔,清政府未予承认。19世纪70年代英国取得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随同被占。东段原以喜马拉雅山南麓为界,门隅、洛瑜、察隅三区都在西藏区内,终清一代沿袭不变。1913~1914年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会议上搞了一个基本上以喜马拉雅山脊为界的麦克马洪线,未敢公开。1940年英帝乘中国抗日战争之际,侵占了传统边界以北的部分地区。当时中国政府曾提出抗议。1951年印度政府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占了所有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包括长期以来西藏地方政府设官征税、以达旺为首府的门隅地区。

中缅和中越边界:清一代变迁十分复杂,只能简括言之。19世纪后期引起的变化,是英法帝国主义在吞并了缅甸、越南后,图谋继续扩张所造成的。英国在1885年灭缅甸后不久即吞并了一些本来并不属于缅甸,介于滇缅之间的木邦、孟养等土司,进一步又占了中国的腾越厅、永昌府、顺宁府的一些边境地,经1894年《中英伦敦条约》、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两次订约,1898、1899年两次勘界,才划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澜沧江的两段边界;自尖高山以北为北段无约未定界,自南定河至南卡河为南段有约未定界。但1900年后又继续占领中国的茨竹、片马、班洪等地,抗日战争时强迫中国接受。1941年换文确定,因未正式树立界碑,故仍称未定界。1948年缅甸独立,1950年与中国建交,1960年中缅签订友好条约,同年才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签订了互谅互让的边界条约,缅方归还了中国片马、古浪、岗房三地,中方对1897年约定由中国保留主权而由缅方永租的勐卯三角地放弃主权,移交缅甸。

中缅边界到澜沧江为止。中老、中越边界在法帝国主义吞并老挝、越南以前,也有过一些小变化,因地形复杂,村落交错,还有许多插花地,其中变迁无法备述。1884年法国并吞越南、1893年并吞老挝后,1895年与中国划界,又将原属云南临安府南境的勐蚌、勐赖、勐梭和衙门坡划归法属安南,普洱府属车里宣慰的勐乌、乌得等地划归法属老挝。

海疆变迁:英国于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强占香港,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强占九龙老界。1887年在英帝主持下,清廷被迫将澳门永租给葡萄牙。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澎湖。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胶州湾,俄国强租奉天旅顺、大连,法国强租广东广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称为新界,又强租山东威海卫。1905年日俄战后的旅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胶州湾相继为日本所占。胶州湾于1922年收回,威海卫于1930年收回。台湾、澎湖、旅大及广州湾皆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香港、九龙于1997年收回。1987年中葡议定,澳门于1999年收回。

南海诸岛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汉魏时代就称南海为“涨海”,并描述涨海中存在着许多珊瑚洲,与今天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岛的地形完全吻合。[11]唐宋时代海上贸易发展,我国人民对南海环礁地形的认识更为清楚。唐代有“石塘”、“石床”之称,[12]而宋人根据这种礁盘地形相连续的特点,称其为“万里石塘”、“千里长沙”,大致已包括今西沙群岛一带。明清时期又称南沙群岛为“万里长沙”(明《海语》)、“万里长堤”(清《海录》),历来为我国广东南海渔民捕捞栖息之所。清季以后日、法等国企图侵占,未能遂愿。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日本海军所占;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当时中国政府派舰巡逻,测绘、定名,并重申主权。

台湾岛东北的钓鱼列岛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陈侃所著《使琉球录》,该书明确指出从闽江口出海至台湾基隆,再向东北过钓鱼岛、平嘉山(今称彭佳屿)、黄毛屿(今称黄尾屿)、赤屿(今称赤尾屿),见古米山(今称久米岛),“乃属琉球者”。很明显,赤屿与久米岛之间为中国和琉球的分界线。嘉靖四十年(1561年)郭汝霖《重刻使琉球录》亦云“赤屿东界琉球地方山也”。清康熙时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亦称“姑米山为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足证钓鱼列岛历来为中国领土,铁证如山,确凿无疑。甲午战后,钓鱼列岛同台湾岛、澎湖岛一起割让给了日本。1900年日人改钓鱼岛、黄尾屿等统称为“尖阁列岛”(不包括赤尾屿在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按《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将钓鱼列岛与台湾、澎湖一并归还中国,而今日本仍占领着钓鱼列岛和赤尾屿。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史记·匈奴列传》。

[3]《汉书·西域传》。

[4]“落”即由若干帐户组成的帐落。

[5]《后汉书·鲜卑传》。

[6]《三国志·魏志·田豫传》。

[7]《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

[8]《隋书·吐谷浑传》。

[9]《新唐书·党项传》。

[10]一作“边堡”,即在边境要害处修筑城堡。

[11]《太平御览》卷六九,地部洲条引《扶南传》;明正德《琼台志》引杨孚《异物志》。

[12]《初学记》卷五,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