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时期
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六七千处,遍及全国。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部落联盟,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另外还有一个流动于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苗蛮集团。先是夏人部落不断扩展,与东部夷族相融合,成为最大的华夏部落联盟。以后又与南方的苗蛮部落频繁的交往,使华夏部落的范围逐渐扩大。这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黄河流域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揭示,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以今豫西嵩山附近为中心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晋西南也是其重要统治区。现在一般认为代表夏文化的二里头类型文化的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上一些地区。文献记载中的禹都阳城,很可能就是近年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以后夏所都的斟寻、阳翟、安邑也都在这一带。夏朝东面的疆域还扩展到了豫东、鲁西黄河下游地区,夏朝后期的都城斟灌、帝丘、老丘、西河等都在这一地区。其势力所及南至江汉北,东近淮泗。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
(二)继夏朝兴起的是商朝,约公元前16至前11世纪。商族相传是东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传十四世至汤,才灭了夏朝。据《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八迁的地点,历来说法不一,大体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近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郾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现除殷已经考古证实为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外,其余四处,尚无定论。不过从商代遗址发现的地域分布来看,上述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即为其统治的中心区。盘庚(第二十商王)迁殷后,国势强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扩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脉,东至海。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东北可能到达了辽宁、南抵江淮(湖北黄陂盘龙城即为归附商朝的一个方国),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成为古代东方一大强国。
商朝的周围还有许多部族和方国(即已归附的部落国家),在今东北的有肃慎、孤竹,今北京市和河北易县一带的有燕,在今内蒙古东南部和今山西境内的有鬼方、
方、土方,在今陕西北部的有羌方、犬戎、熏育(荤粥),西部有周、氐,西南有巴、蜀,长江中游有濮、楚人,淮河流域为淮夷等等。
(三)公元前11至前8世纪建立周朝的周人,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起源于今陕西武功一带。周原为商朝西部的一个方国,以后到公刘时代,由于狄人的侵扰,迁居于豳(今陕西彬县、郇邑一带)。至古公亶父(周太王)时代,仍由于狄、戎的侵扰,又南逾梁山,迁至于岐山下的周原。考古证明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和扶风县黄堆乡和法门乡之间,是一块地势平衍、水草丰肥的沃土。周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定国号为“周”,营筑城郭,修建宫室,以后逐渐强大,奠定了灭商的基础。
从周文王开始沿渭河向东发展,翦除了商朝在关中的势力,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伐蜀”、“征巢”、“楚子来告”等记载,说明当时周人的政治影响已到达了西南巴蜀和东南江淮流域。以后武王即位,为经营东方,又将国都东迁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数年后灭殷,控制了商朝统治区。武王死后,周公东征,相继征服了商朝残余势力和东方诸小国。于是周朝的疆土就大大超过了商朝。为了控制新取得的领土,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即将周朝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宗室、勋戚、功臣、先圣后裔,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室。据记载,周初分封71国,以后仍陆续有所分封,多至数百国。其中主要的有东方的齐、鲁,北方的燕、晋等大国,此外,还有黄河下游的卫、管、陈、曹、蔡,汉江流域的“汉阳诸姬”,长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吴等等。总之,当时的疆土已相当辽阔,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江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周公在今洛阳附近营建雒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中心。
周王朝控制的领土,并不是连成一片的,除了荒地外,还杂居许多夷狄和方国。其周围同时也存在许多部落、部族和方国。东北有肃慎,北部有鬼方,西有犬戎、羌,江汉平原有荆楚,荆楚以西有群蛮,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间有淮夷、徐夷等。
(四)西周末年,犬戎强大,最后杀幽王而周亡。平王东迁,是为东周,进入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初年,全国处于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120余个,而其时四周夷狄嗣机强大,入侵中原,华夏区域缩小。“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西方关中地区为犬戎所占,东方的山戎、北戎曾侵扰燕、齐、郑等国,山东、淮北一带的东夷、淮夷势力也伸入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是狄,居于山西中部以北、陕西北部及太行山东西两麓,地域广大,并四出侵扰,向南向东发展,如伐邢(今河北邢台)、灭卫(今河南朝歌)、灭温(今温县),多次侵扰晋、齐、郑、卫、鲁、宋等国。南方荆蛮的楚势力逐步强大,经江汉间向北发展,并吞了江淮间许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并占有南阳盆地和汝颍河地区。中叶以后,五霸迭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和戎狄展开斗争。齐并山东半岛诸夷,晋并太行东西大河南北诸戎狄,秦并关中自陇以东诸戎,基本上收复四周关中土地。中原地区的戎狄、东夷渐与诸夏融合。南方的楚越“蛮夷”之地也多诸夏化。如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到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故至春秋末年诸夏范围又有所扩展。如晋国北疆到了山西北部汾水上游一带;秦国西疆也到了渭水上游,即宁夏东南部和甘肃东部;燕国北疆到了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南方楚国疆土东至江淮,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南达湖南境内;东南的越国则在今绍兴一带,北疆曾一度开拓至今山东南部。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仍,中原地区诸国逐渐合并,疆界屡易。到战国时形成了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大强国,即所谓战国七雄。这时七国强大,纷纷向四边开疆拓土,置郡县,修长城。魏国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取河西白狄地(今陕北)及部分秦地,“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即陕西北洛河东岸的魏长城。秦国在惠王时南攻楚汉中,取地300公里,置汉中郡。昭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今甘肃东部),疆界扩展至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泾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于是筑长城,西端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水而上,东北沿北地、上郡北界,至今陕北黄河西岸,现今仍有遗址存在。前316年灭巴、蜀后,置巴、蜀二郡,将四川盆地也划入秦国版图。赵国的北界原在今桑乾河上游一带,赵武灵王时(前325~前299)“胡服骑射”,向北击败了林胡、楼烦,疆土扩展到河套北面阴山地区,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狼山口)。燕国在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击退了东胡,却地千余里,在北边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约在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还有断续的燕长城遗址存在。楚国的南疆越过了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了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势力还远及广西平乐一带。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派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境内夜郎国,直至滇池(以后黔中郡为秦国所有,庄蹻即在云南自称滇王)。楚国东面灭越国,疆土东至浙东及海。
总之,到战国末年,七雄的疆域范围,东北过了鸭绿江,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西面到了甘肃洮河流域,南面已有浙江一半、江西北部、湖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一部分,为秦统一后的疆域打下了基础。
战国初期华夏诸国的周围分布有许多蛮夷戎狄。靠近中原地区的戎狄,先后被韩、赵、魏、秦并合,遂与华夏族融合。东夷、淮夷也为齐、鲁等所并。南方越族的许多地方成为楚国领地。较远的如北边的林胡、楼烦,原居晋、陕、冀北部和内蒙古地区,曾为晋、秦、燕大敌,战国时受赵、燕攻击,渐次退出长城以外,为匈奴所并。战国后期,匈奴南下,成为华夏族北边的劲敌,“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东北地区有东胡,其东还有涉貊,再东北有肃慎,大致已到今吉林、黑龙江境内了。在河西地区有羌人和月氏人。西南的巴蜀为秦占有后,其西、南还有且兰、夜郎、滇、昆明(均在今云南、贵州一带)、邛都(今西昌一带)、巂、筰都(今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徙(今四川天全一带)、冉䮾(今四川茂县汶川)、白马(今甘肃成县)等各族。楚国西南有百濮、群蛮。大江以南有百越,分为东瓯(今浙江南部)、闽越(今福建)、南越(今广东)、骆越(今广西)等。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疆域变迁的总趋势是华夏地区由中原向南向北,逐渐扩展。夏时主要在黄河中游两岸;商时南至淮河,北至河北中部;周时南面到了长江南岸,北面到了辽宁;春秋时南到洞庭湖,北至山西中部;战国时南至五岭,北至阴山。另一方面是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夏商时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时向西发展到渭河上游;春秋时发展到洮河。长江流域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和黄河流域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交通方便,黄河流域诸夏文化先到长汀中下游,然后向上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