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汉时期
西汉初年的人口分布状况虽不知晓,但秦始皇统一后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直接影响到西汉人口分布的格局。秦代的移民政策,起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当时关中地区人口稀少,为开辟荒地,发展农业,就招诱邻国人民和强迫占领地人民迁至秦国,以增加实力。秦始皇统一后,就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是充实关中和移民戍边。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徙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每户以5口计,就有60万人。二十八年徙3万户于东海之滨的琅邪台下。三十三年西北逐匈奴,取“新秦中”地,置44县(一作34县),“徙谪,实之初县”[2]。同年平南越,徙大批中原人民于桂林、南海、象郡,“使与百越杂处”[3]。三十五年徙3万家于丽邑、5万家于云阳,均在首都咸阳附近。三十六年又徙北河、榆中3万家。秦末除了北边“戍边者皆复去”外,其他地区的移民基本上都定居下来。如南海尉赵佗“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4]。汉初以来仍然沿袭了秦代的移民政策,目的同样是充实关中和加强边守。汉高祖七年(前200)迁泗水流域的丰县民于关中丽邑建新丰县。九年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五姓于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名家,共有10余万口。高祖以后关中诸帝陵大多迁关东人口以为居民。高帝长陵在西汉末年有户5万余,口17.9万余,大部分是汉初关东居民之后。惠帝安陵即徙关东倡优乐人5000户以为陵邑。武帝茂陵由徙户1.6万所置。武帝开始大规模移民实边,如元朔二年(前127)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10万口。元狩四年(前119)关东连年水灾,“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5],共72.5万人,是西汉一代西北边区移民人数最多的一次。此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都有汉人移居。东南方面,武帝时将东瓯人迁居江淮之间,但为数不多。其他内地诸郡也有少量徙迁,不能详备。总之,经过秦代和西汉初年以来长期的移民过程,形成了西汉末年人口分布的格局。
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1235.6490万,口5767.1401万。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00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人口总数约占全国的55%。关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为全国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除了鲁中山地、胶东半岛和滨海地区外,人口密度估计也在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户数在50万以下,口数在200万以下的有凉、并、朔方、交趾四个州郡。凉州指今甘肃大部,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绿洲地带。并州主要指今山西省(不包括汾水下游和涑水流域),人口集中在汾河中游河谷盆地。朔方指今陕北和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套平原。以上三区境域辽阔,原为游牧区,经秦皇、汉武的经营,开始移民屯垦,但毕竟不能与传统农耕区相比,故人口仍然稀少。如以郡国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两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雒阳)——陈留——济阴(定陶)——山阳——东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内、河东——河南——颍川——汝南。这种带状分布的人口密集区显然是与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路线有关。南方长江流域的荆、扬、益三州地域广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成都县有户7.6万余,估计人口约35万。南阳盆地的宛县有户4.7万,估计人口25万。太湖流域人口密度较低,但与扬州境内其他地区相比,人口还算比较集中的。以全国范围而言,会稽郡南部(今浙南和福建)、交趾刺史部(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和凉州(河西走廊)为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民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东汉政权初建,“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6]。由此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人口有显著增加。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版籍,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除豫州外,其余三州即包括了长江流域,其总户数占全国的42.2%,口数占全国的37.26%。可见经过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的变化。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在长江流域诸郡中人口增加最显著的有:南阳郡(南阳盆地)人口从194万(尾数不计)增至244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水流域)从14万增至100万,长沙郡(湘、资水中下游流域)从23万增至105万,豫章郡(今江西省)从35万增至166万,巴郡(今重庆市)从70万增至108万。虽然南阳、零陵、长沙三郡两汉辖境略有伸缩,但不影响所反映的基本情况。珠江流域在东汉时人口也有显著增加,如南海郡人口从西汉的9万增至25万,苍梧郡从14万增至46万。东汉时南方人口成倍地递增,显然不会是单纯的自然孳生的结果,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进一步的深入开发。如东汉时新辟的云南西部永昌郡,就有人口189万。而北方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如陈国(西汉淮阳国)、平原、渤海等郡人口有所增加外,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