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云梦泽
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下,地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现今平原上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下荆江横贯其中,构成典型的陆上三角洲的地理景观。先秦时期这一地区是在楚国名为“云梦”的狩猎区的范围之内。狩猎区有山林、川泽、原隰等多种地貌形态,其中就有名为云梦泽的湖泊。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的云梦泽主体在今江陵以东、江汉之间,部分则在汉江北岸的天门、应城一带,南部以大江(今下荆江)为限,与江南的洞庭湖没有关系。
先秦时期,由于江汉所挟带泥沙的充填,原始地貌逐渐改观,云梦泽已开始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地貌景观。当时在云梦泽的两侧,分布着两大平原:西部则为江陵以东的荆江三角洲,东部则为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泛滥平原,这两块平原在春秋时代已有居邑和聚落的出现。如在今江陵县以东、潜江县西南汉晋华容城内的章华台和长江泛滥平原上今洪湖县境内的州国故址,以及在柳关、乌林、沙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反映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已在此生息劳动,改造自然。《禹贡》:“云梦土作乂。”正是这种事实的反映。
秦汉时代云梦泽汉江北岸部分已成平陆。江汉之间的云梦泽,西部接纳荆江三角洲上的长江的分流夏水和涌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向东发展,并和来自今潜江县一带向东南发展的汉江三角洲合并,形成江汉陆上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也大量开辟。汉代就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汉江三角洲也不断向东南发展。故而西汉时期的云梦泽主体被挤迫在当时的华容县南境。其东其北,虽亦属云梦泽,但均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曹操自乌林败走华容道,即途经华容县东境,虽属沼泽,但尚有道可行。魏晋南朝时,荆江三角洲上夏、涌二水分水分沙激增,塑造出“首尾七百里”包括了以后华容、监利二县境的“夏洲”[15],说明了三角洲的大为扩展,从而迫使原来华容县南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方向的东部移动,至《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在华容县东,而原来在华容县南的云梦泽则为新扩展的三角洲平原所代替。西晋时分华容县东南境设置了监利县(今县治北)和石首县(今县治东);汉魏之际又将今京山县治的云杜县迁至汉南沔阳县境;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洲的接壤地带设置了惠怀县(今沔阳城关附近)。于是江汉之间云梦泽以西在汉代只有华容、竟陵二县,至是增至六县,正是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展和开发的结果。
6世纪《水经注》时代的云梦泽已被沙洲分割成许多小湖。在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由大浐湖(今沔阳西境)、马骨湖(约今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境)等组成。可见南朝时随着江汉陆上三角洲的向东扩展,云梦泽主体不断被迫东移到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泛滥平原,陆地沦为湖泽,西汉时已经设置在长江西侧泛滥平原上的州陵县(今洪湖县境内)也随之撤销。荆江三角洲北侧的云梦泽区,也演变为赤湖、离湖、船官湖、女观湖等。云梦泽名称随着大面积水体的分割也消失了。
南朝以后,原已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在唐宋时已淤填成平陆。大浐、太白二湖已不见记载,马骨湖变成周围仅7.5公里的小湖。宋代太白湖中葭苇弥望,有“百里荒”之称。古云梦泽已解体。
宋代以前荆江河段排水沙口均在北岸,故云梦泽变迁的主要趋势是水体缩减,陆地扩展。元明以后北岸诸口尽塞,南岸出现了太平、调弦、藕池、松滋四口,荆江水沙主要排向南岸,江汉平原上来沙不多,下沉速度超过堆积速度,地表径流大部汇集于太白湖入江,洪湖湖面逐渐扩展,至明末清初,太白湖已成为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浅水湖泊,范围达百余公里。清代中期太白湖又逐渐淤塞,江汉平原排水不畅,洪湖地区逐渐为积水所汇。19世纪中叶以后,洪湖迅速发展成为今天江汉平原上最大湖泊。
总之,江汉平原著名的云梦泽,是因为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于新构造运动下沉量,江汉陆地三角洲不断扩展而逐渐消失的。先秦时代周围数百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浐湖、船官湖等等星罗棋布的小湖群。以后又相继淤成消失。明清之际太白湖又扩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随着太白湖的再度淤填,洪湖则又扩展成为浩淼的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