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

第三节 唐宋元时期

唐初承隋末之乱,全国人口仅200余万户。贞观年间开始直线上升。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至天宝元年(742)到达了顶峰,全国有户900万、口5000万。当时天下分15道(监察区),秦岭、淮河以北7道有人口3000万,占全国人口3/5。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二道,相当今河北、河南(除洛阳地区的都畿道外)二省和苏、皖二省淮河以北地,有人口2000万,占全国人口2/5。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京畿道(315万)和以陪都洛阳为中心的都畿道(145万),首都京兆府有人口199万,东都河南府有人口118万。其次是河北道境内永济渠的枢纽的魏州,有人口110万。可见黄河下游平原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其次是河东道(372万)和关内道(150万),人口最稀少的是陇右道(53万)。秦岭、淮河以南诸道中,以江南东道(今苏南和闽、浙二省)人口最多,有661万,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其次是剑南道(409万),人口密度最高是成都府,有92万。再次是江南道(372万)、淮南道(227万)、岭南道(116万),人口最稀少的是黔中道(16万),居全国之末。

安史之乱以后,黄河中下游又经历了一段长期战乱的年代,人口数普遍下降。人口最密集首都长安所在的京畿道,户口“减耗大半”[11]。东都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12]。河北清河郡地处永济渠沿线,天宝元年时有人口83万,安史之乱开始的至德元年(756)时人口仅10余万,为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的一个例证。据文献记载,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的建中元年(780),定天下两税户仅380万户。[13]元和二年(807)供税之户仅244万户。[14]其主要原因:一是黄河流域大批人口南迁,“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15]。“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16]。二是藩镇割据,中央法令不行,地方上户口隐匿不报。《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初年黄河流域有71州不申报户口。所以唐代后期人口资料残缺不全,难作全面估计和分析。现以南方几个州元和年间(806~820)与天宝初年户数相比较,襄州(治今襄樊市襄阳,领县7)增加120%,鄂州(治今武汉市武昌,领县5)增加100%,苏州(治今苏州,领县7)增加30%,洪州(治今南昌,领县7)增加65%,泉州(治今泉州,领县4)增加50%,广州(治今广州,领县13)增加75%。足以说明唐代后期南方人口普遍有所增加,而这种增加又与北方人口南迁有直接关系。如豫西汝水流域一带人士“南投襄汉”[17],鄂州“户口三倍”于前,[18]苏州接受北来人口为“三编户之一”[19]。澧州(治今湖南澧县)在大历年间“流亡襁负而至,增户数万”[20]

北宋初统一时,仅有户650万左右。据《元丰九域志》,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有户1600余万。据《宋史·地理志》序文云,崇宁元年(1102)有户2000万(实际诸路相加仅1730万户)。每户以5口计,则11~12世纪时北宋全境已有1亿人口。现以后来宋、金界线(基本上即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元丰时北方有户530余万(崇宁时为540余万),南方有户1100余万(崇宁时为1240余万),这反映了从唐代后期至北宋中后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而带来人口的滋长,使南方人口的绝对数字开始超过了北方,这是中国人口南北分布变化的转折时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东南地区的两浙、江南东、江南西和福建四路,相当今苏南、皖南和闽、浙、赣三省,元丰时有户521万,崇宁时571万,占南方人口1/2。其中两浙路(今苏南太湖流域和浙江省)户数最多,元丰时177万,崇宁时197万。其余依次为江南西路(除江、信、饶三州外的今江西省),元丰时128万,崇宁时166万;江南东路(今皖南、大茅山以西的苏南和江西省东北部),元丰时107万,崇宁时101万;福建路(今福建省),元丰时99万,崇宁时106万。其他诸路元丰、崇宁时户数相差不多,淮南东、西路(今江淮之间)约130万户,京西南路(南阳盆地和汉水中上游)40万户,荆湖南、北路(今湖南、湖北)不过140150万户,川峡四路(今四川)总起来不超过200万户,广南东、西路(今两广和海南省)仅80余万户。两浙路自唐以来即为南方最富庶的地区。江南西路在北宋时鄱阳湖湖滨平原和吉泰盆地得到了充分开发,山区又有工矿业,故人口大增,其户数虽低于两浙路,但口数却超过两浙路而居全国首位。

北方诸路中以首都开封府一府所置的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丰时户23万,崇宁时26万。其次是永兴军路(今陕西大部),元丰时户84万,崇宁时100万;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府,元丰时有户22万(崇宁时为23万),人口密集度仅次于开封府。其余诸路大体都在50万~80万户,秦凤路(今陕、甘、宁、青四省交界地区)户数最少,不到50万户。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先是1127年(靖康二年)汴京沦陷,大批衣冠士族渡河而南到淮河流域,这一迁徙至绍兴议和时才停止。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亮毁约南侵,南宋政府又以优待政策招徕户口,于是又有大批人口渡淮而南。1234年蒙古灭金,次年侵南宋,先占四川,蜀人奔东南,江南沦陷,长江流域人民又迁往岭南地区。南渡人口最集中的仍是两浙路。因为是南宋政权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21]。“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22]。两湖、闽赣、四川、两广都接纳众多北来的避乱者。将北宋崇宁元年和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户数[23]相比,两浙路增加26万户,江南西路增加42万户,福建路增加33万户,成都府路增加21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夔州路(较元丰)增加14万户。总之,南宋时南方人口普遍增加。元代南北人口的分布出现了巨大的逆转。《元史·地理志》记载,至顺元年(1330)诸省总计有户(钱粮户)1386万,口5951万。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相当今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湖北小部分、贵州大部分)竟占全国户口数的80%以上。当然,《元史·地理志》所载各省户口数来源不一,北方诸路多有脱漏,不甚精确,但作为概貌来看,大致还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