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海岸
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晋末慕容皝趋辽东,趁沼泽结冰,“践凌而进”。[1]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2]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隋唐征高丽路皆由此”[3]。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已不可考。地理工作者通过微地貌分析发现,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东南、西北的地面坡降有所差异,而钻孔资料也反映出此线东南和西北的沉积物性质不相同。线北为河口或河流相沉积物,线南在现代河口沉积物20米以下为浅海相沉积。此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它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大约至10世纪契丹族兴起后,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渤海人进行耕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图二〕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海湾以北的沼泽,后代一直存在。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东南右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明后期三角洲岸线已至今锦县南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19世纪末,岸线在头沟、四沟、大沙沟、元宝底、南项、狼坨一线。
大凌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之间的盘锦湾,随两侧三角洲的发展而逐渐缩小。明代岸线已推至杜家台附近,东与双台子(今盘锦市双台子区)、吴家坟岸线相接。杜家台以东、今盘锦市以南,辽河三角洲西侧仍有小海湾,一直保持至20世纪上半叶。清光绪年间,为排泄辽河洪水,开挖了双台子河,促进了盘锦湾的淤积。1958年后,拦断了辽河分泄营口流路与浑河、太子河等分流,全辽之水均由双台子河入海。原已淤为沼泽的盘锦湾逐渐疏干,成为农田和苇场。

〔图二〕 下辽河平原海岸历史变迁图
(采自《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