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农牧界限的历史变迁
2025年11月01日
第七章 北部农牧界限的历史变迁
就广义的农业而言,不仅包括植物的生产(种植业),同时也包括动物的生产(畜牧业)。在中国,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就进入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不同族别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传统的影响,各有不同的侧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农牧关系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和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离,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分工明显。这种地理上的界限,在历史时期由于民族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有过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又为中国地理形势(东、南临海,西部为青藏高原)所决定,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
历史上中国北部农牧界限的变迁,大体上应从战国时代说起。战国以前,从春秋上溯至三代,在黄河流域的各诸侯国之间,杂居着许多被称为戎、狄、蛮、夷的民族,有的从事狩猎,有的从事畜牧,与中原“诸夏”各国经营的农业区错杂而处。同时列国之间还存在不少瓯脱地带,既非农田,也不是牧地,因而很难说当时农耕区与畜牧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