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棉业和棉织业
中国的植棉业开始很早,但发展缓慢,直至13世纪初才突飞猛进,一跃而为农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棉有一年生型草棉和多年生型树棉两种,都是棉属植物。原生地在印度或非洲,以后传入中国,就是现在栽培型棉种亚洲棉和美洲棉两大类中亚洲棉的前身。美洲棉又分为陆地棉和海岛棉,是19世纪末从美洲引进的。中国南方还有一种乔木,俗称木棉,又称攀枝花,干高数丈,所结实中纤维短,只供制作裀褥,不能织布。
中国古代人民穿着的植物纤维主要是葛和麻,故古无“棉”字。以后棉布传入内地,为区别于蚕丝的“绵”,遂加“木”字称“木绵”。宋以前中原人没有看到过草棉、树棉的原物,以为就是中国南方乔木攀枝花的纤维组成的。所以对草棉、树棉、木棉不能区别,统称之为“木绵树”。古文献中还有梧桐木、桐木、橦花、古终藤、娑罗木等名称,或指树棉,或指草棉。另外还有吉贝、古贝、织贝、劫贝、白叠等名称,据云都是梵语栽培棉或棉布的音译。宋代以后,棉种传入内地,人们开始对草棉和攀枝花的区别有所认识,“棉”字才正式出现。[14]
棉种自印度传入中国,分南北两道:
一、南道。大致从缅甸、越南传入滇、桂、闽、广诸省,又可分为西南和南方二路。西南一路由滇入境,然后再传至四川。《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东汉时今云南西部哀牢夷所居的永昌郡,“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李贤注引晋郭义恭《广志》云:“剽国(缅甸)有桐木,有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也。”《华阳国志》称这种布为“桐华布”。晋张勃《吴录》载永昌郡的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15]。这种梧桐木、桐木、木绵树无疑就是多年生型树棉。《史记·西南夷传》载张骞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到蜀布。左思《蜀都赋》:“布有橦华”。刘渊林注:“橦,木名,其华可绩为布。”蜀郡与永昌郡(东汉置)地域比邻,蜀布可能就是云南西部所产的桐华布。这一带在张骞通西域前已与印、缅有交通往来,可见树棉传入中国西南边境至迟在汉武帝以前。南方一路大约从东南亚或越南传入中国两广地区。《后汉书·南蛮传》载,汉武帝时已向海南岛征调广幅布,“蛮不堪役”。东汉杨孚《异物志》说:“木绵树高大,其实如酒杯,……广州、日南、交趾、合浦皆有之。”[16]可知两广地区在前2世纪前已有树棉栽培和棉布生产。魏晋时两广、福建等地普遍有树棉或草棉的种植,有吉贝、古贝、古终藤、娑罗木等名称。南朝时棉织品已传至长江流域。梁武帝“身衣布衣,木棉皂帐”。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身居显要,门生送他南布一端,他说:“吾所衣著,止者麻布蒲綀,此物与吾无用。”[17]可见棉织品在当时还是稀贵的衣料。
二、北道。从中亚传入新疆。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疆民丰、吐鲁番、于田发现过东汉至唐代各时期的棉织品。《梁书·西北诸戎传》载,高昌地区(今吐鲁番)“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这是草棉在新疆种植的最早记载。当时已作为商品来交换,产量不应很少。《新唐书·地理志》载,西州(治高昌)贡物有叠布。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残存文书,可以看出,西州农户种植小块棉田作为副业,市场上还有棉布作为商品买卖。
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棉花在传入中国西北、西南、南方诸地后,传播十分缓慢。北道长期停留在新疆一带,南道长期停留在滇、桂、川、广、闽一带,迟迟没有进入黄河流域或长江中下游。两宋人的文集、笔记大多只记闽广有木棉。南宋诗人谢枋得(1226~1289)有《谢刘纯文惠木绵布》诗云:“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所以木绵利,不畀江东人”。清赵翼《陔余丛考》也说:“宋末棉花之利尚在闽中,江东无此种也。”
宋元之际是中国植棉业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无论在地域的推广、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10万匹,反映了13世纪中叶南方的植棉业和棉织业已经传布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的植棉和棉织业已传至陕西。修于至元十年(1273)的《农桑辑要》说:“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王祯《农书》(作于1313年)中也指出江东、陕右多种木棉,并强调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书中对木棉加工工序和工具都有详细的叙述,反映了14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代以后传入内地的棉种,由于气候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多年生型树棉逐渐被淘汰,一年生型草棉种植逐渐扩大。明以后所谓木棉大多专指草棉。元时植棉和棉织业产地除传统的闽广地区外,还有太湖流域、江西、两淮、陕西、河南、山东、四川等。以太湖流域的松江府最为发达。著名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即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年轻时曾流落到海南岛,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向当地人民传授“造捍、弹、纺、织之具”,以及织造各种彩色鲜艳、花纹斑斓的棉织品技术。“人既受教,兢相作为,转货他郡”[18]。不久乌泥泾镇的产品名闻天下,成为长江下游棉纺织业中心。元代植棉业和棉纺织业推广如此之快的原因可能有四:一是新疆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又有冰雪水源灌溉,是理想的产棉区。但唐中叶以后长期不与中原地区同属一个政权,无疑是影响传入内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元统一后,先由西北传入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降雨、光热条件,特别有利于棉花的种植,故一经传入,很快被推广开来。二是南方闽、广、川、滇等地,雨量过多,光照不足,土壤酸性大,病虫杂草危害严重,故一直产量不高,影响了人们传入内地的积极性。南宋以后,南方人口骤增,特别是富有阶级人口的增加,而蚕丝生产量有限,不能满足日益滋长的需要。社会上正需要一种新的衣着原料,由此促使闽、广、川、滇的棉植业向北传播。三是种植棉花虽较育蚕为易,所谓“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但棉花加工工序和织造技术比较复杂。16世纪以前工具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低,故很难推广。元初黄道婆从海南岛传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改进了捍、弹、纺、织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棉织业的推广。四是棉织品优点是质地柔和,穿着舒服,价格又比丝质品低廉,“人无贫富皆赖之”[19]。所以当技术问题解决后,很快发展起来。
明清时棉花种植和棉织业得到普遍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一、地域上的普遍扩展,植棉业“乃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20]。明洪武初即下令推广棉花种植,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桑、麻、木棉(即草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加倍,并规定棉花为农业税征收对象。于是在洪武、永乐年间,棉花“遂遍于天下,其利殆百倍于丝、枲(即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21]棉花在各地农村普遍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二、应用上逐渐取代丝、麻而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衣着原料。丘濬说:棉布“人无贫富皆服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矣”。《天工开物》亦云:“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纺纱织布成为农村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明清时植棉业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一、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北方区,包括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明代山东、河南二省产棉产量最丰富,冠于全国,北直隶稍次,山西、陕西较少。清代则北直隶有较大发展,“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者什八九”,其产“富于东南”[22]。二、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数省。其中以南直隶松江府产棉最富,湖广、浙江稍次,江西又次之。长江下游三角洲南岸松、苏、常三府和北岸泰州、海门、如皋都是重要产棉区。如松江、太仓、通州、嘉定、上海等县,种稻不过十二三,而种棉花者则十七八。“人民生计,全赖植棉”[23]。三、华南、西南地区,包括两广、闽、川、滇。这里是最早植棉区之一,但在明清时棉田面积不大,产量不高。
明清时棉织业产地主要分布在10个省区: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明制为准)。太湖流域的苏、松、常三府是全国棉织业中心。尤以松江府所产最为精良,不仅销行全国,还远销日本,号称“衣被天下”。苏州府七县均产棉布,嘉定、常熟最盛。嘉定布远销蓟、辽、山、陕;常熟所产售于齐、鲁地区。常州府五县以无锡所产为他邑所不及,境内机杼之声,遍及村落,所产“贸于淮扬、高宝等处”,故清时无锡有“布马头”之称。[24]浙江湖州、嘉兴的棉织业规模也相当可观。北方诸省中河北的保定、正定、冀、赵、深、定诸府州的棉织业发达,产品精良,远销晋、鲁以至内外蒙古等地。[25]明代肃宁(今属河北)之布在产量上相当松江的1/10,质量上“几同松之中品”[26]。清代河北棉织品之精美已能与全国棉织业中心松江匹敌,“产既富于东南,而其织纴之精亦遂与松娄匹”[27]。陕西中部的葭川、宜君、鄜州、耀州等地农村棉织业也很可观,然产质量均不高,无竞争能力,只能在附近销售。其他如福建建宁府、广东的广、惠、琼、廉、雷等府州虽也有棉织业,但不很发达。
明清时黄河流域植棉业比较发达,这是与当地雨量适中,光照条件良好有关,然而棉织业则不如长江流域。明王象晋《群芳谱》说:“北方广树艺而昧于织。”徐光启《农政全书》说:“今北土之吉贝贱而布贵,南方反是。”这是因为北方气候适宜于棉花的生长,同时也因为气候干燥,湿度不够,给纺纱带来困难,故而所织棉布质量上无法与江南所产竞争。此外,早期棉织品产地四川、闽、广一带,在明清时已趋衰落。广东的棉布多来自吴、楚,主要为松江的梭布、咸宁的大布。[28]泉州的丝缕棉絮,皆仰吴、浙。[29]四川人民甚至不谙纺织,由江楚成布,运川销售。[30]总之,由于东南地区棉织品质量深受各地欢迎,其他产地包括有悠久历史的棉织业区均因无力竞争,纷纷衰落。
近代外棉、棉织品的输入,对中国植棉业和棉织业产生很大影响。鸦片战争前后外棉的输入,仅次于鸦片占第二位,棉织品占第三位,这对中国民族棉织业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洲棉种包括陆地棉、海岛棉的传入,对中国棉种的改良起过一定的作用。由于美洲棉是细绒棉,纤维长质量高,不过百年很快地遍及全国,代替了传统的粗绒绵。20世纪20年代前,北至直隶,南至两粤,东则浙江、江苏,西及甘肃、陕西皆试种洋棉。
【注释】
[1]《盐铁论·本论》。
[2]《流沙坠简考释》卷二。
[3]《汉书·贡禹传》。
[4]《论衡·程材》。
[5]《水经·淮水注》引《陈留风俗传》。
[6]《水经·㶟水注·河水注》。
[7]〔晋〕左思:《魏都赋》。
[8]《诸葛亮集》。
[9]《唐国史补》。
[10]《辽史·兵卫志上》。
[11]《金史·食货志二》。
[1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1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4]〔宋〕袁文:《甕牖闲评》。
[1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
[16]《吴都赋》注引。
[17]《陈书·姚察传》。
[18]〔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19]〔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20]〔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21](乾隆)《湖州府志》。
[22]〔清〕方观承:《棉花图》跋。
[23]〔清〕林则徐:《江苏奏稿》二,见《林文忠公政书》。
[24]〔清〕黄印:《锡金识小录》。
[25](民国)《南宫县志》。
[26]〔明〕王象晋:《群芳谱》。〔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27]〔清〕方观承:《棉花图》跋。
[2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五。
[29](嘉靖)《泉州府志》。
[30]《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