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系中主要河流的变迁

二 海河水系中主要河流的变迁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可以宋代界河(《水经注》拒马河下游,大致经今雄县、霸县至天津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二系。南系包括清、漳、滹沱、滱、涞、易等水,北系包括㶟、沽、潞、鲍丘、泃、庚等水。历史时期南北二系各水下游河道均曾发生过较大变迁。今列举其中几条主要河道的变迁,以窥海河水系中一些主要河流变迁的概貌。

一、潮白河。潮河古称鲍丘水,白河古称沽河,原非一水系。据《汉书·地理志》、《水经》的记载,沽水在泉州县(今武清县西南)境入海,鲍丘水在雍奴县(今旧武清治东)境入海。约在5世纪时,鲍丘水西南流至潞县(今通县东北古城村)北与沽水会合,潮白河始成一水系。[21]以下大致走今北运河,时称潞河,别称笥沟,至今天津会南来之水东入于海。辽金时两水会合处已北移至顺义县南之牛栏山。明嘉靖时为密云漕运,人工筑渠,改两水汇合于密云城西南,大致即今形势。

二、永定河。据钻探资料,永定河出石景山后,在今北京城北、中、南面分为五条古河道,流经今北京城北小清河一道时间最早,据C14测定约距今18000~7000年。这些都是永定河史前时期的古河道。西汉时代治水(后称㶟水)经蓟城(今北京城西南隅),东南至泉州县入海。东汉以后,下游称清泉河,流经蓟城南,又东流至雍奴县与沽水会合,经笥沟与南面的清河在天津相会,成为海河水系北派的主要河流。《水经注》时代笥沟淤断,㶟水东流与沽河、鲍丘河会合,东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根据《太平寰宇记》所引《隋图经》记载,隋时沽河又恢复了由笥沟南与清河会合的故道。隋炀帝开永济渠“北通涿郡”,即利用沽水、㶟水(今桑乾河)下游河道通达蓟城的。

唐代桑乾河下游出石景山分为两支:一支经蓟城南,东南与高梁河合,下会潞河(即沽河);一支南流经永清县北。辽金以后,桑乾河含沙量增多,“水性浑浊”,故有“卢沟”之称。下游河道干流已离开蓟城之南,改折南经卢沟桥(桥筑于金明昌三年)南入安次县境,下达武清县境入北运河。筑堤亦始于此。因泥沙增多之故,元代桑乾河下游又称浑河、小黄河。元代桑乾河自石景山南东麻峪分为两派:一支即由安次经武清入北运河旧道,一支自涿县南流经固安,南至霸州(今霸县)入拒马河(即白沟河)。明代下游河道自卢沟桥分为东、南两派:东派走今凉水河至张家湾、漷县入北运河;南派分成几股,先后走过牤牛河、琉璃河、大清河、永定河等道,或入三角淀,或入北运河,数股并存,迭为主次,来回摆动,变迁频繁,故有“无定”之称。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下游全面筑堤,固定河道,赐名永定河,下游以三角淀为尾闾,不再入大清河。因沙多淤积,隔数年改道一次。20世纪40年代方形成现今河道。

三、大清河。上游分为南、中、北三股来水;北股为南北拒马河、易水,中股为唐河(滱水)和徐、漕等河,南股为潴龙河,上游包括大沙河(即古泒水)和滋河。海河水系形成之初,各自东流至今天津市区汇合。北宋时期与北方辽(契丹)的界河以南有一带状的湖泊洼地,即包括今白洋淀、文安洼等凹陷地带。北宋初年为防御契丹骑兵南下,将南面滱水、滹沱河、漕河、鲍河、徐河、鸡距泉等大小河流均引入这一洼地,形成西起保定,东近海的屈曲450公里的潴泽国防线,称为塘泊,北连拒马河下游的白沟河(即界河)。其时永定河下游亦从北面流入界河。因而界河成了包括了永定河和滹沱河、永济渠及其间大小诸水的一大水系。宋朝南渡,界河失去了限制南北的作用。南面的河流如滹沱河等南徙脱离了界河,而北面来的永定河则挟带大量泥沙,填于界河各段之中。明中叶以后,界河渐被淤平,水体南移于大清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修筑永定河大堤,下游入三角淀处与大清河分开,同时大清河两岸先后修筑堤防,南岸主要留有潴龙河独入大清河。今大清河水系基本形成。

四、滹沱河。《禹贡》、《山经》时期原属黄河水系。黄河东徙至黄骅县境入海后,滹沱河独流入海。西汉时下游分为数股,除干流外,尚有滹沱别河、滹沱别水等,在今青县附近会流入海。三国以后自饶阳以下夺泒水经河间、任丘、文安、大城,与拒马河会合,同入于海,成为海河水系南派一大支流。直至唐代仍沿袭此道。宋代导滹沱河入边吴泊,注于塘泊,乃为人工改为北流的一支,另有一支东流经深州(今深县),至乾宁军(今青县)与御河合流;又有一支自鼓城南流注入胡芦河(今滏阳河)。金元时北流一股已不见记载,下游多走东、南二道。明时滹沱河主流已脱离大清河,自藁城县以下分成三股:一股自藁城县东南流经束鹿县南,注入滏阳河;一股北流自饶阳经河间、任丘,注入五官淀(今任丘县东北);一股南流经宁晋县,注入宁晋泊(今宁晋、新河间滏阳河)。明代后期每逢洪水泛滥,以南走入宁晋泊一股为常。北道渐微,河势趋南。晚清时引滹沱河入子牙河道,两岸修缮堤防,固定河道,今滹沱河、滏阳河合流同入子牙河的局面基本奠定。总之,历史时期滹沱河南北摆动很大,其范围大致以藁城为起点,北至淀泊洼地,南至滏阳河。宋以前以北流为主,属大清河水系;元明以后以南流为主,属滏阳河水系。晚清以后与滏阳河并为子牙河一大支流。

五、南运河。上游为漳、卫两大河流。卫河前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沟。白沟原为《禹贡》、《山经》成书时代的黄河故道。黄河改走西汉大河后断流,残留河道以地面沥水为源,因水流较清,称为清河。东汉时上游由人工疏导为白沟。3世纪初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下连清河至青县合滹沱水,成为河北平原上纵贯南北的运河大川。以后又凿平虏渠,清河又北由平虏渠合泒水,由泒水下游至天津市区与沽水合流。《水经注》成书时代清河自大名至东光段在今南运河(卫河)之西。隋开永济渠后,今德州以下走今南运河道,德州以上仍在今南运河之西。北宋中叶以后永济渠时为宋代黄河北流所夺。元明以后多次演变成今卫河河道。

六、漳河。历史时期变迁尤大。原亦为黄河一大支流。《禹贡》时代河漳会合于今河北肥乡县境。黄河改走西汉大河后,肥乡以下《禹贡》所载的大河故道即成为漳水下游。但在反映西汉后期情况的《汉书·地理志》里,今新河以下,漳水已不复北流,改道东流经南宫、枣强、景县、东光注入大河。东汉时黄河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漳水下游即遁西汉大河故道入海。曹操于213年开利漕渠,引漳水自斥章县(今曲周县东南)南至馆陶(今县)西南注入白沟。自后漳水下游迁徙无常。唐代漳水下游至少有二股:.一股北流,与《水经注》成书时代的河道大致相同,经今临漳、成安、肥乡、曲周、平乡,以下走今滏阳河,汇入大陆泽,出泽后又走今滏阳河,至衡水以下经武邑东北流,截永济渠,东北入海;一股南流,经魏县至馆陶入永济渠。南北二道之间又亦有零星漳水记载,或为分支,或为故道,然首尾不明。北宋时漳水下游主流仍走北流滏阳河一股,中叶以后,衡水以下为黄河北流所夺,成为黄河一大支流。末年(1108),漳水在平乡、巨鹿间一段也曾为黄河所夺。金元时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诸县境都有漳水出现,河道摆动频繁。明时南北二股均存。前期以北流为主,后期以南流于馆陶入卫河为主。清康熙时分为三股:南支仍在馆陶入卫河,中股为老漳河至青县入卫河,北股至宁晋与滏阳河合称新漳河。后又分成四支,变迁纷繁。康熙末年南流于馆陶入卫一股成为惟一主流。乾隆时在成安建坝筑堤,使这一股为主流基本定局,大致经临漳北、成安南、广平南、魏县北至馆陶入卫河。以后这一股又经南北摆动,始成今状。

综上所述,海河水系在历史时期变迁之大,仅次于黄河。因含沙量高,进入平原后,河床摆动不定。宋代以后,由于上游开发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道含沙量与日俱增,变迁亦日趋频繁。其变迁特点:一是下游河道往往从单股发展到多股,最后又逐渐演变成单股;这是因为早期河道含沙量不高,经长期稳定后,泥沙增多,河道在扇形平原分成多股,又因堤防不全,故变化无定,迭为主次。明清以后全面修堤,河道方始固定,又渐为悬河。二是河道主流摆动总的趋势为永定河自东向南,明以后又东移;滹沱河和漳河则由北向南摆动,这与河北平原的新构造运动有关。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如宋代强行引滹沱入淀泊,明清时引漳济卫等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