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海岸

第四节 长江口海岸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冰后期海侵,三角洲又渐被海水覆盖,海岸线大致相当今海拔4~5米位置。距今约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长江口在镇扬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砂嘴和江南的古砂堤,形成三角湾。

公元前1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沙嘴前缘在如皋以东。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分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容易淤积,沙洲并岸,形成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廖角嘴推展至今余西附近。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14、15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元至正中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今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合并了一个连一个的沙洲而形成的。

唐时长江口门外,涨出东西二沙,即崇明岛的雏形。12世纪时演变为三沙,亦称崇明沙,五代为崇明镇,1277年建立崇明州,明代为崇明县,因沙滩涨坍曾五迁其治。清乾隆时崇明沙洲与周围南沙、平洋沙合并为一沙洲,今崇明岛基本轮廓形成。

长江口南岸,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过后,海面上升,古长江三角洲大片土地被海所侵,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在长期波浪作用下,将近海的泥沙和介壳动物的遗骸堆积在长江口南岸的边缘,形成几条西北—东南间的沙堤。以后沙堤以东成陆,而这些沙堤高于两侧地面,于是称之谓冈身,最早见于北宋郏亶的《水利书》和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冈身在今吴淞江北有五条;最西一条相当于太仓、外冈、方泰一线,最东一条相当于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东西相距6~8公里不等。吴淞江南岸有三条冈身;最西的一条相当于马桥、邬桥、胡桥、漕泾一线;最东一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林一线,宽度1.5~2公里,南端近海处扩展至4公里左右。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冈身地带马桥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据C14测定,说明西面一段冈身大约五六千年前已经形成。最东一条冈身以东陆地,至今尚未发现魏晋以前的文化遗址,表明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扩展的时间不会太早,大约在公元1~3世纪以后。总之,这条冈身地带,堆积时间竟长达3000年左右。4世纪以后,海岸开始向前推进。8世纪初,冈身以东约20公里地带已经成陆,海岸线已在黄浦江东侧川沙县严桥唐代遗址以东。10世纪初时海岸线已达月浦、江湾、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线,即弘治《上海县志》中所谓下砂捍海塘故址,今尚有断续沙带存在,200年间推进了约10公里。11世纪70年代的海岸线,北起老宝山,中经横沔,在奉城和大团之间,折而西南,170年间又向东推进7~8公里。1172年修里护塘,当时的海岸已抵里护塘外,即川沙、南汇、大团一线以东,海岸又向东推进6~7公里。〔图五〕

明清以来长江口南岸岸线伸展缓慢。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一年(1733)南汇知县钦连重修,故称钦公塘。乾隆初年钦公塘外田庐日辟,复筑一条南接南汇、北连宝山的老圩塘。光绪七年(1881)又在老圩塘外增筑小护塘,亦名陈公塘。光绪十年自一团泥城南角起至七团撑塘止,又筑一塘名王公塘,以后沙滩日涨,20世纪初又在王公塘外筑李公塘,辛亥革命前大致已达今人民塘一线。

近四五百年长江主溜自太仓至川沙高桥港口附近紧逼南岸,由于海潮的侵蚀,局部海岸坍没的现象十分显著,主要发生在月浦、宝山和高桥北面一带。今宝山县城在吴淞江口西岸,北临大江,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所筑的吴淞所新城。此前的吴淞所老城筑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新城东北500米,距海尚有1.5公里。嘉靖时因海渐坍江,故移于西南500米筑新城。老城于万历末全部坍入江中,以后又不断有坍岸,赖清乾隆时修了石塘才得保全。可见自14世纪中叶以来这里的江岸已坍去2公里余。今月浦东北3公里张家宅后海塘外,自宋至明中叶有个著名黄姚镇,在明嘉靖、万历间坍入江中。吴淞江以东,明代以来也有坍没,永乐十年(1412)在今老宝山城东1.5~2公里筑一土山,高150米,名宝山,以为航海标志。万历五年(1577)于宝山之麓筑宝山城。万历十年海潮大溢,山及山麓上的宝山城均为海水沦没。康熙三十三年(1694)于万历旧城址西北1公里造一新城,即今尚存的老宝山城,离海塘已不足1公里。可见此处坍岸也是明显的。高桥以南流势渐缓,泥沙沉积,越南流势越缓,沉积量越大,故南汇嘴一带延伸最快。部分泥沙越过南汇嘴,为杭州湾强潮推向西南,使奉贤的里护塘以外海岸不断延伸。

〔图五〕 上海大陆部分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采自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载《考古》197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