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荆江河段
荆江是长江在中游冲积平原上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约420公里,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两段荆江因所处地貌条件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也有差异。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据《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等书的记载,长江流至枝江县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很多沙洲,其中以百里洲为最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合以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魏晋时代江沱分流渐趋平衡,故东晋南朝之际,江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所袭夺,于是江水紧逼江陵城下,威胁江陵城安全。东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以策安全。同时逼沮南下,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水流冲断,形成了许多沙洲;出现了《水经注》里记载的江陵城南的北江分汊河道。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明万历时西移至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明嘉靖年间,内江流量不断增大并超过外江,终于在今江口附近,冲断百里洲,东南与外江相会,使江沱会合点上移至今松滋新闸附近,百里洲被分割为上下两个百里洲,原来的主泓道在外江,由于沙洲密布,水流壅塞,逐渐演变为大江的汊流。江沱易位是上荆江河道的一大变迁。以后下百里洲以北以东的内江故道逐渐湮废;与之相关的江陵北江也随之浅狭。相反,江陵南江则因径流量加大,河床不断拓宽刷深。明万历年间,沮水下游泛滥,江口一带水流壅塞,遂东流袭夺了下百里洲北的内江故道和江陵城南的北江故道,至江陵东南注入长江。至此,今江陵以西的荆江河势大致形成。
江陵以下的上荆江河段流经古云梦泽地区。从以上云梦泽演变来分析,荆江河床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荆江漫流阶段。史前时期,长江出江陵进入云梦泽地区,荆江河槽淹没于湖沼之中,河床形态不甚显著,大量水体以漫流形式向东南汇注。同时因该地区现代构造运动具有向南倾掀的特性,江陵以东的漫流,有逐渐向南推移、汇集之势。二是荆江三角洲的分流阶段。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梦泽地区堆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早在云梦泽西部地区形成。荆江在云梦泽陆上三角洲上形成扇状分流水系向东扩散,如历史上著名的涌水和夏水,而主泓道则受南向倾掀运动的制约,偏在三角洲西南边缘,穿过湖沼地区至城陵矶与洞庭湖区的湘、资、沅、澧四水会合。三是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阶段。魏晋开始荆江三角洲向东向南推移,云梦泽被向东迫挤。于是自江陵以南石首境内的荆江开始摆脱湖沼地区的漫流状态,塑造自己的河床,但往下监利境内河床仍处于湖沼之中,尚未形成固定河床。唐宋以来,江汉平原上云梦泽完全消失,其主体部分已被零星的小湖沼所替代,监利境内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
二、下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和演变。魏晋时期荆江三角洲在向东发展的同时,也向南迅速发展。石首境内先形成自己的河床,石首在西晋时置县。唐宋时监利县境内云梦泽消失,荆江河床形成,监利县才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5)自夏涌水自然堤上迁至今所,可见统一河床已完全形成。
北魏《水经注》时代,下荆江河床两岸形成许多穴口和汊流,分泄荆江水流。同时河床中沙洲发育,特别是在分汊穴口,沙洲之多超过了现今数倍,故当时的下荆江河床属于分汊型河床。唐宋时代下荆江统一河床塑造完成后,河床不断淤积。宋元以后下荆江地区垦殖频繁,筑堤围垸之风大盛,两岸穴口汊流,尽归淤塞。下荆江河床被束缚在大堤之内,代之而起的人工穴口,如元代所开的小岳、宋、调弦、赤剥四穴,不久亦废。明隆庆时惟浚石首以东大江北岸的调弦一口,江水溢则由此入监利县境,汇于潜江、沔阳一带,也不见有江中沙洲记载,与《水经注》时迥然不同。由原分汊型河床演变为单一型河床,是下荆江河床形态的一大变化。
在下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