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苏北海岸
今天在平坦的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300公里的范公堤。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自冰后期海侵,海水深入苏北平原。根据海安县西北青墩新石器遗址东30公里出土全新世的鲸类遗骸,推论距今5000~4000年海水可能西进30公里。以后海水后退,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沿范公堤两侧由几条沙堤或贝壳堤组成带状岗地,即为其时的海中沙洲,其著名的为盐城县境内的东冈、西冈及其间较短的中冈。据C14测定,西冈距今6500~4500年,东冈距今约4000年。东冈上发现了汉代墓葬及战国时代文化遗址,可见这两条沙冈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形成,东冈至迟在秦汉时也已出水,它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比较稳定的岸线。今里下河洼地(古射阳湖)和运西诸湖均曾为潟湖的范围。沉积剖面表明,兴化一带在沼泽湖沉积(厚约2米)以下,便是滨海相粉砂层。
在废黄河北岸平原地带,也有沙堤分布,但不及范公堤整齐,堤西在历史时期曾存在硕项湖、桑墟湖等大湖,亦为潟湖的遗存。硕项湖在南北朝时尚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0公里。明清时均为季节湖,“夏则潴水,冬为陆地”[5],是18世纪以后才被淤成平陆的。而云台山在18世纪以前,则为古称郁洲的海中大岛。
西汉时盐渎县在今盐城县城东北角,为产盐地。南宋时大海在盐城县东500米。[6]北宋以前黄河长期在渤海湾入海,淮河的来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为水流较清的河道。故其时淮河口深阔,潮波可至盱眙以上。8世纪时(唐大历年间)在淮安、扬州间修筑了一条捍海塘,又名常丰堰,不久废圮。11世纪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由此可见,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
1128年黄河南侵,以后的700余年中,黄河均夺淮入海,使大量泥沙涌入淮河。但在最初几个世纪中,黄河分由颍、涡、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积,海口延伸并不迅速。16世纪中叶以后,全河夺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驯治河后,大筑堤防,堵塞决口,出现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他采取“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海岸不断向外延伸。16世纪初黄河在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西南)外入海。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河口在十套以东15公里的八滩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黄河口北侧云台山与海州之间渡口淤平,云台山与大陆相连。雍正年间黄河河口已至王家港。18世纪下半叶河口已至七巨港以下贾夹滩、尖头洋一带。19世纪中叶河口已至今大淤尖。
范公堤以东滨海平原外涨的特点是岸外水下沙脊群的裸露和并岸。唐宋时海岸尚在范公堤,盐城县城东500米即大海。南宋时东台县富安、安丰附近宽浅海面开始淤积。明代中期以前海岸在盐城东15公里。黄河夺淮后,河口外沙洲迅速增长,最后并陆,使海岸不断延伸。17世纪初海岸在盐城县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已在城东50公里。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苏北海岸线内缩,首先是废黄河口内缩。最初大约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后修护岸工程,后退渐停,仅有连云港市以北海州湾仍在淤涨。〔图四〕

〔图四〕 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的变迁
(采自张忍顺《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学报》第3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