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海岸
杭州湾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长江口南岸的沙嘴逐步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受强潮影响折向西南,与钱塘江沙嘴连成一片。公元4世纪以前,杭州湾北侧海岸线大致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山,折东北与柘林、奉贤一带冈身相连。现今从金山卫至王盘山之间为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当时却为宽阔的滨海平原。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金山卫滩地和戚家墩海滩及大金山山腰上,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春秋至秦汉时代的村落遗迹。乍浦南1.5公里许海中在17、18世纪特大低潮时曾裸露出古代遗址,史称故邑城,据文献记载,应为东汉海盐县故址。南北朝时滨海平原进一步开发,公元508年梁朝在海盐东北境置前京县,治所约在金山北麓的金山故城一带。上述种种,说明这条岸线稳定了很长的时间,直至4世纪的东晋时,王盘山仍为滨海要塞。随着长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湾南岸加积,改变了海水的动力条件,引起杭州湾北岸的内坍。王盘山正当其冲,首先沦入海中。但以整个平原而言,侵蚀和堆积同时产生。南宋以前杭州湾北部滨海平原以金山以东为轴心,岸线产生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东北部是堆积外涨区,西南部是侵蚀内塌区。唐前期的岸线西起澉浦,东北经望海镇(海盐东7.5公里)、宁海镇(今县东)至金山东南约5公里余处,折东北与自奉贤、柘林南来的岸线相接。唐后期金山附近岸线严重内坍,唐末五代时海潮直逼金山脚下,海盐一带岸线在县东2.5公里的望月亭附近,而乍浦岸线尚在故邑城之南。宋元时故邑城为巡检司治所。直至12世纪20年代末的南宋初年,杭州湾北岸岸线还保持不变,即西南起澉浦,经望月亭、故邑城至金山南麓,向东与长江三角洲的岸线相接,东北入南汇县境。

〔图六〕 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历史变迁图
(采自《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南宋初年开始,海岸又迅速内坍。大约在12世纪50年代金山始沦入海中。最初在大小金山之间还存在一小块陆地,称为鹦鹉洲。宋末元初鹦鹉洲已完全消失,金山故城也被沦没。元时海盐城外宁海镇也被海水吞没,海岸距海盐城约1公里,明时仅及250米。15世纪60年代岸线逼近金山卫,南面几无滩地。15世纪70年代以来屡修海塘,坍岸有所控制,塘外滩地有所扩展,大致与今日相同。〔图六〕
杭州湾南岸的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为湖泽分布的水乡泽国环境,成陆不久,地势低洼,距海甚近,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浒山(慈溪县)—上林湖一线北侧的古海塘(大古塘),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0~1048)。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以后形成的。12世纪以后海岸向外推进很多,涨到大古塘(又称后海塘)以北。13世纪开始发生内坍。至14世纪坍至澥浦、观城、浒山(慈溪)、临山、麦盖山北麓,直至崧夏镇(崧城)一线,即大古塘所在。以后又不断向外扩展,修筑了一系列海塘(从后塘至七塘),从中可以看出海岸线发展的大势。从后海塘至今海岸约15公里,为近600多年所涨出的土地。第四塘筑于明成化年间,即15世纪中后期,从第四塘至海边为8公里。可见16~18世纪外涨缓慢。19世纪又开始内坍。20世纪开始基本稳定,以后逐渐外涨约6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修筑了八塘、九塘。
【注释】
[1]《晋书·慕容皝载记》。
[2]〔唐〕公乘镕:《使契丹进玄宗蜡书》,《全唐文》卷八七〇。
[3]《奉使行程录》,载《大金国志》卷四〇。
[4]王一曼:《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1982年第2期。
[5](隆庆)《海州志》卷二。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