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元明清时期
元代疆土辽阔,全国遍设驿站,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据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的《经世大典》记载,总数达1500多处,构成以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驿路东北通到奴儿干地(今黑龙江口一带),北方通到吉利吉思部落(今叶尼塞河上游),西面到达乌思藏境(今西藏),其范围之广为前所未有。明清时在元代驿站基础上再加发展,几乎无处不可通达。本时期在交通事业上最大的建树,则是举世闻名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图一六〕
元朝建都大都,平宋之初,漕运的路线是由江南入淮,再溯黄河(当时的黄河东南夺淮入海)而上,至今河南封丘的中滦镇上岸,卸运改陆路90公里至御河(今卫河)南岸的淇门镇,再由御河水运至直沽(今天津),转达大都。这条漕运路线既绕远道又费劳力,甚不理想。于是于至元十八年(1281)先开凿了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河,接通了泗水和济水(又称大清河);二十六年又开凿会通河起自安山西南济州河,经寿张、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入卫河。自后江淮漕粮可由水路直达直沽。最后从通州至大都一段仍需陆运,路虽不远,亦颇费力。至元二十九年(1293)在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引用昌平县白浮村泉水为源,东南流入大都城内,汇为积水潭(今什刹海),再循金代运河旧迹,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潞河)。次年告成,名通惠河。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告成。
但元代的会通河、济州河一则经常遭到黄河的冲决,二则因水源不足,不胜重载。故终元一代漕粮以海运为主。元末会通河已遭淤废。明永乐九年(1411)由工部尚书宋礼主持重加修浚,又恢复了南北的航运。以后为避开黄河的干扰,山东境内的运河不断改建,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开南阳新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完成的泇河,天启三年(1623)开的通济新河,清康熙二十七年(1677)开的中河。从明代中叶至清康熙中,前后经历了百余年,不断开凿新河的目的是避开徐州至淮阴的300公里黄河之险,终于使京杭大运河全部成为人工疏导的河道,全长1900余公里,沟通了海、黄、淮、江、钱塘五大水系,大大缩短了南北水运航程。在河道工程设计和航运管理上都达到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水平。运河形成后的400多年里,一直起着沟通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作用。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整修,京杭大运河全长达1747公里。今天自杭州至济宁可以通航。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由此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大小工商业城市。一类是各省省会和府州治所,均为大小地区的中心都会。一类是京杭运河沿线水运交通发展而兴起的商业城市,如通州、直沽(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杭州等等。同时出现一批由于交通地位重要而形成的商业城镇,如河西务、南阳镇、清江浦(今淮阴市)、王家营等等。还有处于其他水运交通要道上的城镇,如黄河流域的朱仙镇、长江流域的汉口镇等等。一类是以某项手工业而兴起的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多,如以瓷器业著称的景德镇,以冶铁业著称的佛山镇,以丝织业著称的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濮院镇,以棉织业著称的乌泥泾镇、枫泾镇等等,为数甚多,不胜枚举。
20世纪初南北漕运停办,运河失修,渐趋湮废。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后近代铁路随之而起成为全国主要交通干线后,不少城市因非铁路所经而渐趋衰落,如临清、聊城、济宁、淮阴、扬州等等;有的则完全湮没无闻,如河西务、南阳镇、王家营(50年代后又兴起建为淮阴县)等;有的则因新修铁路所经由一个村镇很快发展成为重要工商业城市,如东北的长春、哈尔滨,河北的石家庄、唐山,安徽的蚌埠等等。有的原来地位并不很重要,由铁路所经而日益繁荣,如郑州、合肥等等。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势力侵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开埠通商,先后新涌现出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这是众所周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