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时期
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如将江南人北徙淮域,西徙云贵;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北平、山后(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以后社会相对稳定,政府又鼓励人民从狭乡迁往宽乡,经过自然调整,到了万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渐趋均匀。以万历六年(1578)的记载为例:一、北五省。北直隶(今河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今陕、甘二省)人口为2500万。二、中五省。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市)、浙江、江西、湖广(今两湖)、四川人口为2900万。三、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人口为673万。各地人口分布比较均匀,除了南直隶人口有1050万外,浙江、江西、山东、山西、河南人口都在500~600万,北直隶、湖广、陕西人口在400~500万,四川310万,广东204万,福建173万,云南147万,广西118万,贵州仅29万。[24]这是因为南方多山地丘陵,可耕种的平原毕竟较少,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行自我调整。清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基本同明,不再评述。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这就决定明清时期人口迁徙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临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明《瀛涯胜览》记载,印尼爪哇岛上多广东、漳、泉人。《东西洋考》载,吕宋岛上有华人数万。泰国、柬埔寨等地华人流寓也很多。清初郑氏台湾时,已有闽人进入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后,为闽省人口迁移台湾提供了条件。据《台湾通史》估计,从18世纪中叶自大陆流入台湾的人口不下数十万。到嘉庆十六年(1811)台湾汉民达24万户,人口超过200万。鸦片战争后,粤、闽二省移居海外的更多。据调查,从1850年至19世纪末,仅广东台山一县移居海外的就有20万人。二是向山区进发。明代的流民问题,从永乐时已始见端倪,到宣德年间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失去土地和逃避繁重赋役的农民,背井离乡,流徙他处。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省逃流亡的农民迁徙至豫、鄂交界的荆(州府)、襄(阳府)山区的大约有一二百万人,主要从事林、矿、纸、炭、木耳、种植等生计,因“筑棚而居”,史称“棚民”。明政府为了控制这些人口,于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治今湖北郧县,辖今湖北省郧县、保康以西地区。以后又向秦岭、大巴山区迁徙。清代嘉庆年间川、陕、鄂、豫、甘五省白莲教起义,就是各地迁往这五省交界山区的流民大起义。此外,东南地区的无田农民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的目标是湘西山区,乾隆以后资、沅、澧等水中上游山区深山穷谷,多为垦辟。而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的传入,使大批流民进入山区并长期居留成为可能。三是向边区迁徙。清代幅员辽阔,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为内地流民的迁徙提供了条件。清代东北长白山区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定为封禁区,任何人不得入内定居、垦田、采伐和掘捕人参、貂。顺治年间曾一度招民开垦辽东闲田,康熙初年即行停止招垦,不论旗人汉民出山海关须至兵部领票。但仍不断有人或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泛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人均有,尤以冀、鲁为多,俗称“闯关东”。再则清代政治犯多流放至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后来发展至船厂(今吉林市)、黑龙江城(今旧瑷珲)、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等地,也吸引了一批晋、鲁商贾。如康熙十五年(1676)时,船厂为宁古塔将军驻地,“中土流人千余家。西关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亦边外一都会”[25]。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贫民多进入银川平原。陕甘人移居新疆的也不少。光绪年间为平定阿古柏政权而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进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新疆者,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分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辛亥革命后,人口流入东北地区势头未减。1911~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仍有大批冀、鲁人民进入东北三省。
【注释】
[1]《史记·萧相国世家》。
[2]《史记·秦始皇本纪》。
[3]《汉书·高帝纪》。
[4]《汉书·高帝纪》。
[5]《汉书·武帝纪》。
[6]《后汉书·循吏传》。
[7]《后汉书·董卓传》。
[8]《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注引《曹瞒传》。
[9]《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0]《后汉书·刘虞传》。
[11]《唐大诏令·减京畿官员制》。
[12]《旧唐书·郭子仪传》。
[13]《唐会要》卷八四。
[14]《旧唐书·宪宗纪上》。
[15]《旧唐书·权德舆传》。
[16]《李太白全集》卷二六。
[17]《唐国史补》。
[18]《李太白集》卷二六,《武昌宰韩君去思碑》。
[19]〔唐〕梁肃:《吴县令厅壁记》,《全唐文》卷五一九。
[20]《旧唐书·崔瓘传》。
[2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卷二〇。
[2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卷二〇。
[23]《宋史·地理志》、《宋会要辑稿·食货》卷六九。
[24]《万历会典》。
[25]〔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