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说:“铁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1]当时各国竞相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扩大耕地面积。秦孝公时商鞅“坏井田,开阡陌”,“辟草莱”,奖励垦荒,农作耕地成片扩张,就是典型的事例。而原先杂居在中原地区的戎、狄、蛮、夷也多被华夏族同化,进入农耕社会。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已基本确立,而北方草原地区民族仍然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于是出现了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
《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范围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以来的经营,已是“沃野千里”,“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秦始皇时著名的乌氏倮即在泾水上游一带从事畜牧业致富,以此封君。西汉时代“六郡良家子”娴于骑术,即因西河、上郡、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六郡多产良马之故。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水耨,是比较落后的种植兼渔猎经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流域,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山西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战国时赵武灵王虽破林胡、楼烦,筑长城,与匈奴为界,而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晋西北地区“不事农商”,“屈(今吉县西北)产之乘”,为春秋以来的名马。碣石指河北昌黎碣石山,为燕国之地。燕昭王时击破东胡,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以拒东胡。燕国以农业为主,而东胡系的夫余、乌桓则以畜牧狩猎经济为主。今天在燕秦长城遗址沿线的古城堡中出土了一批与中原形制相同的铁制农具,可见当时东北农牧界限大致在燕长城以北一线。黄河上游青海湖以东的河湟地区,战国以来即为以射猎为主要产业的羌人所居;河西走廊在西汉武帝以前是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牧地,都不是农耕区。
综合上述,可知从战国至西汉初年,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经陕北、陇东的泾、渭、北洛河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存在着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图一〇〕此线以北并非绝无种植业,如匈奴、羌人均有少量旱作农业:此线以南也不是绝无牧业,汉代中原地区的富豪之家,也有“多其牛羊”的,然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至于新疆地区,天山南北绿洲中很早有了农业,但在其本区内部以及与东部地区均为荒漠所隔,姑置不论。

〔图一〇〕 战国秦汉时期北部农牧界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