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内部长期战乱,政局分裂,而周边各族迁徙频繁,并伺机扩展领土,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之间疆界变迁很大。

一、东北方面。东汉中期夫余尚为强盛,占有今长春、农安、哈尔滨一带,挹娄臣服之。两晋时夫余渐衰,5世纪末为勿吉(即肃慎、挹娄之改称)所逐,投奔高句骊。勿吉在北朝时势力强大,活动于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勿吉之北为豆莫娄,居于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黑龙江上游为室韦(一作失韦)诸部所在。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为奚(西)和契丹(东)。

对东北地区疆界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高句骊。东汉末年,乐浪郡南部诸县已荒废。初平年间(190~193)公孙度割据辽东,自称平州牧。建安(196~219)中,其子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即今朝鲜黄海南道、北道一带,并向南扩展势力,使韩涉役属带方。238年公孙氏政权为曹魏所灭。时值3世纪,高句骊约拥有浑江流域以东、盖马大山以西,北至松花江上游,南至朝鲜清川江的地方,国都丸都城(今辽宁集安北2.5公里山城子)。国力渐强,不断向周围扩展势力。313年高句骊向南占据了乐浪郡,带方郡亦为韩涉所有,中原王朝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以后十六国时期前、后燕与高句骊争夺辽东、玄菟,互有进退。至404年两郡终于为高句骊所有。中原的后燕势力退出辽东,东北以辽河以西为界。其时高句骊已迁都平壤,南界达汉城以北,为朝鲜半岛上一大强国。辽东地区自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燕破东胡置辽东郡开始,一直是中原王朝直属领土,至404年为高句骊所有,前后达七个世纪,这是东北疆域的重大变化。

二、北方地区。自三国至西晋北边的情况是:南匈奴大量迁入边郡;原居于边郡的乌桓,其中主要是居于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三郡乌桓叛服不常,207年为曹操所击破,再度内迁并、幽二州所属诸郡。蒙古草原为鲜卑的势力范围。181年东汉灵帝时鲜卑首领檀石槐死,鲜卑部落联盟解体。曹魏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又统一了东部鲜卑,占有漠南,“自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五原(今包头市东北)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7]231年轲比能死,鲜卑诸部纷纷南进,慕容部、宇文部、段部居于辽水东西和河北塞外。段部在南,大致分布于今河北省滦河下游及迤东地区;宇文部在北,大致今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流域;慕容部在段部之东,即今大凌河流域及其迤东地。拓跋部迁居于河套以北和山西、河北北部。4世纪初,拓跋部强大,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为北都,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338年建为代国,东起濡源,西至河套,南过长城抵今大同、代县北,北达漠北草原,这一广大地区内所有部落均臣奉拓跋鲜卑。秃发部迁至甘肃东部和宁、陕一带,乞伏部迁至陇西,而慕容部的一支吐谷浑迁至青海湖一带。十六国时期,入居内地的各边区民族,历史所谓“五胡”,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北方的疆界有所扩展。如后赵控制了河套以南地,前燕灭了宇文部扩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于376年灭代国后有河套地区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当5世纪中北魏(386年拓跋鲜卑重建魏国,史称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面的疆域到了阴山、河套,与柔然为界,大致同秦汉时代,而东北则不如前汉和前燕。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后,突厥兴起,北界又大大内缩。

当4世纪鲜卑南下在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时,蒙古草原上有敕勒和柔然族兴起。敕勒又称丁零、高车、铁勒,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公元前3世纪役属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部分南迁至河西和河套一带,留在贝加尔湖的称“东部高车”。5世纪末曾在漠北建立高车国,后为柔然所灭。5世纪初,柔然向漠北挺进,占有了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此后势力渐强,其版图东至大兴安岭,南邻大漠与北魏对峙,西逾阿尔泰山,包有准噶尔盆地,北至贝加尔湖一带,为北魏政权北面劲敌。5世纪中叶,其势力还到达西域焉耆、鄯善、龟兹、姑墨诸国。541年灭高车国。487年后内部分裂,6世纪中为突厥所灭,柔然族雄踞大漠南北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三、西北方面。魏晋时在西域置戊己校尉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西域长史于海头(罗布泊西),略同东汉规模,西域诸国无岁不奉朝贡。十六国时代的创举是在西域地区设置了郡县。自西汉以来中原王朝虽控制了西域地区,但从西域都护至戊己校尉都不是民政机构,而是军政合一的羁縻统治,与内地郡县制有别。到十六国时割据河西走廊的前凉政权乘中原战乱之际,出兵击败了孤悬一方由西晋所置的戊己校尉,在高昌地区设置了高昌郡(今吐鲁番盆地)。这是西汉以来大量汉人入居开发的结果,到前凉时就很自然地采用内地农业区的行政制度进行统治。以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都有高昌郡。至5世纪30年代,北魏灭北凉,北凉王逃至高昌,建立高昌国。以后更易数姓,至麹氏高昌盛时,南接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东连敦煌,西次龟兹(今新疆库车),北邻天山。7世纪中为唐所灭。

四、西部地区。西晋末年,慕容鲜卑一支吐谷浑迁至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建立吐谷浑国。其疆域东至西倾山、白龙江流域,北接祁连山,西南至巴颜喀喇山,南至川北阿坝、松潘一带。其后盛时东至洮河,向西又扩至新疆东部若羌、且末一带。然其主要中心地带为青海湖周围。后期政治中心在青海湖西的伏俟城。北朝时居于甘肃南部宕昌一带受吐谷浑控制的宕昌羌,公元566年为北周所破,置宕州。在川北南坪一带的邓至羌,原也受吐谷浑控制,552年为西魏所有,置邓州。此外,北朝时居于青海南部的是党项羌,北接吐谷浑,“魏周之际,数来寇边”。在西藏东部为附国,西部为女国。

五、西南地区。三国蜀汉时在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二省地区)增置了不少郡县,设床降都督以资统治。西晋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宁州,辖云南大部和贵州、广西一小部分。南朝时控制不力,至6世纪中叶梁朝侯景之乱后,分布在滇东黔西一带的爨族乘机独立,在其影响下,周围其他民族纷纷脱离南朝,于是大渡河、川江以南的南中地区形成了西南各部族林立的局面。四川盆地西部山区也为党项羌所占。

越南方面,自东汉末年林邑建国后,向北扩展。248年林邑北侵占有了当时日南郡最南的寿冷县(今广治北),以此与东吴分界。东吴政权日南郡南界北缩至17°N,南朝时整个日南郡尽为林邑所有,边界北退至1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