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2025年11月01日
第十章 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劳动力为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开发。因此,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地域分布和迁徙,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料民于太原”。可知西周末年就举办过人口调查工作。秦末刘邦进入关中,萧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户籍地图,“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1]。说明秦帝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簿籍了。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资料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大多继承了这个传统,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载。这就为研究历史人口地理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不过应该指出: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役、劳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所掌握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中国历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户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完备的,也是今天中国研究历史人口地理最基本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