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都平原

第三节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是中国古代主要农业区之一。在进入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这里是古代蜀国的土地。西周至春秋中期,蜀王杜宇“教民务农”,“以汶山为畜牧”。[22]这时成都平原已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周围山区兼营畜牧。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23]。战国时代的成都平原已物产富饶,为秦国所垂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置蜀郡。前308年秦司马错率巴蜀众10万,大船万艘,米600万斛,顺江而下伐楚。可见当时成都平原农业基础之雄厚。前256年蜀守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面貌顿时大变,与关中平原并称为陆海,所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4]。秦定六国,徙大批工商业者入蜀。卓氏、程郑正是六国亡后入蜀的,在蜀地以冶铸致富。冶铁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农业工具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楚汉之争,蜀汉地区成为刘邦的粮食基地。西汉末年成都一县有户7.6万,仅次于首都长安县(8万户),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户口数记载的10个县中占第2位。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出土了不少汉代水田陂塘的陶制模型和画像石,都反映当地的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汉以降,山东、江南有灾,往往下巴蜀之粟赈饥。中原有乱,就有大批人口徙避入蜀,但从未闻有人满粮缺之患。与关中平原相比,成都平原更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未遭关中战乱的厄运,故农业生产长期不衰。《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末年成都以北的绵竹、雒县(今广汉北)一带,水稻亩收30~50斛(汉1斛合今28.8公斤)。此数字与实际情况相比可能偏高,然当地产量很高当可无疑。唐时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莫不取于蜀。[25]安史之乱,中原衣冠士庶大批流入蜀地,“道路相望,村坊市肆与蜀人杂居,其升合㪷储皆求蜀人”[26]。这无疑给四川地区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只有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量才是惟一出路。五代时割据四川的前后蜀政权,府库充实,粮食价格下降至“斗米三钱”[27]。后唐平蜀时,得储粮253万石。[28]小小的蜀国有如此多的储备粮不能说不是农业经济十分发达的反映。宋代四川地区(主要指成都平原)“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29]。但是自13世纪开始,四川地区几经兵燹。先是宋金战争,后是宋蒙战争,“四川累经兵火,百姓弃业避乱”[30]。以后元末、明末、清初,成都平原都曾遭受严重的战祸和自然灾害,“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之”[31],农业生产深受破坏。但由其水利条件优越,特别是经元、明、清三代反复改建的都江堰工程,水利效能不断提高,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2000多年来惟一长期保持稳产高产的主要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