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黄淮海平原湖沼变迁
从北宋开始,黄淮海平原湖泊逐渐发生较大的变化。总的说来,大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气候转为寒冷干燥,降雨减少,湖泊来水也相对减少;二、西部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带至下游的泥沙增加,湖泊渐被淤浅;三、平原地区人口增加,对耕田要求也增加,湖边滩地很快被垦为农田,使水体面积缩小。但具体而言,河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湖泊演变的原因和过程,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河北平原上在北宋与辽对峙时期以白沟河下游(今雄县北白沟镇、霸县、天津一线)为两国的分界线,故白沟又称界河。界河以南的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是构造凹陷洼地。北宋初年为了防御辽朝骑兵南下,人为地将滹沱河、胡卢河(今滏阳河前身)、永济渠等河流引入这一地带,筑塘蓄水,形成了一条西起今保定市,东至于海的淀泊带。以后逢天旱水枯,又不断将河北平原上的河流引入淀泊地区,中南部的一些湖泊大多被排干而逐渐枯涸。11世纪中叶以后,黄河三次北决经河北平原中部合永济渠于天津入海,侵犯塘泊,前后60余年,“浊水所经,悉为平陆”[22]。其他如漳水、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也都是含沙量很高的河流,随水而来是大量泥沙,使淀泊地带迅速淤浅,“夏秋可徒涉,遇冬冰冻即无异平地”。[23]所以自徽宗以后,塘泊“游淀干涸,不复开浚”[24]。其他湖泊的淤浅亦当类此。《水经注》时代著名的雍奴泽、夏谦泽、督亢陂等大型湖泊到元朝时已无遗迹可寻,原先著名的大陆泽和宁晋县南泜湖是太行山东麓两个很大的湖泊,泜湖因滹沱河决流的淤灌消失较早,大约在唐宋时已成为浅平的洼地。宋时大陆泽遭到黄河北流的淤灌,湖底抬高,水体顺着滏阳河向下游相对低洼的原泜湖地区移动,逐渐形成湖泊,名为宁晋泊。明代中期,在洪水季节宁晋泊和大陆泽连成一片,合称大陆泽。枯水季节分为两部分,宁晋泊称北泊,大陆泽称南泊。清时导南泊之水注入北泊,于是南泊不断收缩,加上南泊周围地区截河流灌溉,来水减少,渐趋淤平,而宁晋泊因受滹沱河水的灌注,湖底日益抬高,积水排入东淀,也逐渐在地面上消失。明清时期,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凹陷地带的湖泊群,总称为东西二淀。东淀“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绵亘一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永定河水自西北来汇入,子牙河水自西来汇入”[25],大体上即今文安洼和东淀。西淀“跨雄县、新安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此诸山水皆汇焉”,[26]大体上是以今白洋淀为主的湖泊群。明代和清代前期河北平原上零星湖泊大多消失,潴水的湖泊惟留南北二泊和东西二淀。清代后期南泊基本淤平,北泊虽存也极淤浅。惟留下东西二淀为众水之壑。康熙三十七年以前,尚为淼然巨浸,周围二三百里。三十七年永定河全面筑堤,将东淀作为永定河的尾闾,大量泥沙也随之输入,“于是淀病而全局皆病”,东淀湖群相继“尽为桑田”[27]。三角淀在雍正年间已所余无几,其余各淀大半淤塞,“或仅存浅濑,或竟变桑田”。[28]至本世纪三角淀全被淤平。最近几十年东淀湖群已变为文安洼。白洋淀从1644~1881年湖区缩小了7/10。20世纪以来白洋淀继续淤高,进入80年代后,已连年干淀,面临着全面淤废的严重威胁。
黄淮平原上的湖泊的变迁是从宋金之际黄河南泛以后开始的。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滑县境内人为扒开河堤,使黄河的洪水流经豫东南、鲁西南地区,由泗水汇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河北平原,进入了黄淮平原。金、元开始黄河河道逐渐向南摆动,数股并存,迭为主次,洪水在黄淮平原上漫流。明代后期经潘季驯的治理,黄河河道基本上被固定在今淤黄河一线上,但南北决口时有发生。1855年黄河改走山东入海。在1876年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前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今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大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1938年蒋介石政权决开花园口河堤,又使洪水泛滥于贾鲁河、颍河、涡河地区达九年之久。总之,从金元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8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不断南决,造成黄淮平原上大部分地区受黄河泥沙堆积,洪水所到之处城庐漂没,良田被毁,河床淤浅,湖泊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湖泊因泥沙的淤积,逐渐由深变浅,由大变小,加上人工围垦,最终淤为平地。这一类可以豫东南的湖泊为代表。北宋时代还存在的郑州、开封之间的圃田泽,商丘东北的孟诸泽、蒙泽,山东定陶附近的菏泽,鄄城南的雷夏泽,开封附近的逢泽等,都由于黄河南泛所经,“悉为陆地”,先后在地图上消失了。
二、湖区泥沙淤高,但水源条件未变,水体向相对低洼处移动,以后因来水缺少,经人为垦殖,最后为农田所代替。这一类可以鲁西南平原上的巨野泽和山东运河济宁以北的北五湖为代表。10世纪初以来,黄河曾多次决入著名的巨野泽。湖区西南部因泥沙沉积而抬高,水体向相对低洼的梁山周围地区移动,10世纪后期形成梁山泊。宋代梁山泊绵亘数百里,金代以后黄河南摆,梁山泊水退,泥沙淤出的滩面被附近居民所开垦。12世纪后期又在梁山泊区进行屯田,可见大部分已淤成陆地。元代黄河多次决入梁山泊,湖区又被扩大成为浩淼巨浸。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是一片浅水洼地,自弘治年间筑太行堤后,黄河多南决入淮,梁山泊来水短缺,湖床涸露,皆为居民所垦。清康熙时,梁山泊区全成平陆,“村落比密,塍畴交错”。[29]桑田之变,无甚于此。北五湖(安山、南旺、马场、马踏、蜀山五湖)形成于明永乐初年,原作为会通河的水柜,以调节运河水量,但人工湖泊原来就是很浅的,不久淤出滩地为民垦占,湖区迅速缩小。明崇祯年间安山湖已为平陆。万历时南旺湖已有1/4被垦为民田,蜀山湖1/9为民田,马踏湖大部分已为官民占田,所存无几。马场湖在清康熙时湖区尽为民田。总之,至清末北五湖除蜀山湖外,都变成低平的洼地。来水短缺和泥沙淤积是主要原因,人为垦种加速了淤废的进程。
三、原为洼地,受黄河洪水灌注后,因下泄不畅,蓄积成湖。这一类以山东南四湖和江苏的洪泽湖为代表。南四湖中昭阳湖出现最早,元时称为山阳湖。它由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泗水入淮,洪水在泗水以东、山东丘陵西侧之间洼地聚积而成。明初为会通河四大水柜之一。成化年间开永通河将南旺西湖的水引往东南流,至鱼台县东北入运,积水形成南阳湖。以后由于泗水下游三角洲的延伸,南阳湖水不能顺利排入昭阳湖,湖面逐渐向北扩展。隆庆元年(1567)开南阳新河,运河改道经南阳湖东出,经昭阳湖东岸南下,于是在南阳湖以东运河东岸独山坡下低洼处阻截了东面来的山水形成独山湖。昭阳湖也因运河的改道,由运东的水柜变成运西的水壑,不断接受运河溢出的余水和西面黄河决来的洪水,湖区不断扩大,清乾隆时周围达90公里。微山湖区在明万历前仅存有一些零星小湖。1604年开泇河后,湖区被隔在运西,承受了运河余水、黄河决流和北面南阳等湖的涨水,三股洪水汇集于此,而下泄道十分浅狭,于是发展成为鲁西南一大湖泊。清末民初时,南阳湖低水位面积54平方公里,独山湖190平方公里,昭阳湖165平方公里,微山湖480平方公里,合计近900平方公里。同时因泥沙和水生植物的封淤,湖水很浅,最深处在微山岛以南,水深亦仅3米,最浅处仅0.5米。多雨季节极易漫溢成灾,为近代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之一。
苏北的洪泽湖的形成也是由黄河夺淮后,下游河床抬高,淮河上游各支流来水汇集于此,下泄不畅,壅塞成湖的。明代为蓄清刷黄,不断加筑高家堰,使洪泽湖面不断扩大,清康熙时还淹没了泗州城。1855年黄河改北以后,洪泽湖北面逐渐淤出陆地。今天洪泽湖最高洪水时面积约378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注释】
[1]《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
[3]《汉书·沟洫志》。
[4]周魁一:《隋唐五代时期黄河的一些情况》,见《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宋史·河渠志·黄河上》。
[6]《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一节。
[7]〔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六,《论黄河东流劄子》。
[8]《明史·河渠志·黄河下》。
[9]《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五年十月己亥。
[10]《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五年十月己亥。
[11]《明史·河渠志·黄河上》。
[12]〔清〕傅泽洪主编:《行水金鉴》卷48,《靳文襄公经理八疏摘钞》。
[13]《清史稿·河渠志三·淮河》。
[14]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五,同治十三年。
[15]《太平御览》卷六九,引《荆州记》。
[16]《岳阳风土记》,说郛本。
[17]郑亶:《水利书》。
[18](弘治)《太仓州志》。
[19](嘉靖)《上海县志》卷八。
[20]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第4辑。
[21]《水经·鲍丘水注》。
[22]《宋史·河渠志·黄河》。
[2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
[24]《宋史·河渠志·塘泊》。
[25]〔清〕陈仪:《直隶河渠书》。
[26]〔清〕陈仪:《直隶河渠书》。
[27]陈仪:《陈学士文钞·治河蠡测》。
[28]《陈学士文钞·文安河堤事宜》。
[29](康熙)《寿张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