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简介
《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这本书是由虞云国创作的,《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共有89章节
1
封面页
...
2
目录
自序 前编 吕思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一、吕思勉史学的构成背景 二、吕思勉的史学思想 三、吕思勉史学及其方法论 四、放在新史学的序列中 附:写在《吕思勉全集》...
3
自序
我的专业方向是两宋史,本书却归入中国史学史的范畴;中国史学史也涵括宋代,但本书聚焦却是现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在时段上逸出了两宋的畛界。我历年写的这类文章竟能出专...
4
前编
...
5
吕思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在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式的领袖人物,或者注目于王国维、陈寅恪建构的那种令人眩目的史学新范式。吕思勉史学虽然与上述效应无缘...
6
一、吕思勉史学的构成背景
一位西方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传统,或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围绕着不同然而相互联系的主题形成的传统谱系。”(1)这一见解启发研究者有...
7
二、吕思勉的史学思想
史学思想是一个历史学家构建其学术大厦的础石和蓝图。吕思勉不仅撰有《历史研究法》《中国史籍读法》《史籍与史学》《史通评》《文史通义评》等史学理论的专著,还写过不少...
8
三、吕思勉史学及其方法论
吕思勉说过:“以一种新文化,替代一种旧文化,此新文化必已兼摄旧文化之长,此为辩证法的真理。”(40)他心目中的新史学也理应如此:新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形式除了借鉴...
9
四、放在新史学的序列中
对吕思勉史学,自应放入新史学的序列中去评价。有趣的是,在为吕思勉史学定位时,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左拉右拽的现象。这就有必要从吕思勉史学与20世纪中国有关学术派别的关...
10
附:写在《吕思勉全集》的边上
吕思勉被严耕望推为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在他身后20年间,已刊著作在台港时有翻印,大陆除印行其遗著《隋唐五代史》外,反而寂无消息。1965年顾颉刚重读吕思勉题赠《...
11
陈垣:不为乾嘉作殿军
严耕望曾把陈垣与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列为他所亲仰风采的前辈史学四大家,“风格各异,而造诣均深”(1)。陈垣,字援庵,早在二三十年代,就为中国史学赢得了世界性的...
12
一、参用乾嘉清儒考证方法
陈垣自称“寒宗也是农家子”(4),其上一代,仅伯父“始读书,然只习时文,不得云学”(5),并没有陈寅恪那样的家学渊源。他也没有受过较为正规的学历教育,遑论现代意...
13
二、得预新史学的潮流
陈垣是在1917年以《元也里可温教考》而蜚声史坛的,一般论著都把这年作为他转向治史的界标。这时,清王朝已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正山雨欲来。陈垣所处的时...
14
三、“有意义之史学”的新探索
实际上,开清学传统的顾炎武是将注重考证与趋于实用结合在一己的学术之中的。但正如陈垣所说,其后“文字狱迭兴,学者避之,始群趋于考据,以空言为大戒”(36)。乾嘉学...
15
世间已无陈寅恪
大陆学人开始重新认识陈寅恪的价值时,上距这位大师辞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始初,这种再认识还局限在史学界,即便是最著名的史学家,一旦走出同行的圈子,其业绩与声誉的回响...
16
一、史学范式:“传人难遇又如何”
如果把1926年陈寅恪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之一作为其进入创造性学术研究的标志,在年龄上,陈寅恪似乎比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同辈大师进入角色...
17
二、文化托命:“续命河汾梦亦休”
陈寅恪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他不是以纯粹意义上的思想文化论著,而是以学术范式所包含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以生命对这种信仰价值观的信守...
18
三、余论: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无论作为一代学术大师,还是一代文化巨人,陈寅恪都是一座仰之弥高的奇峰。能否超越这座高峰,成为后人感兴趣的话题。 就其学术而言,生前已有定评。学界领袖胡适在193...
19
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陈寅恪的治史方法向为当时与后来的学界名家所倾倒,胡适的评价也许最能表明这种仰慕之情:“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博学、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1)陈寅恪自视...
20
一、历史观对史学方法的决定性影响
1929年,陈寅恪借《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揭出了自己读书治学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
21
二、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借鉴
家学渊源给予陈寅恪的,首先是传统国学的良好训练,有关回忆和传记对此多有介绍。其父祖的维新思想也体现在教育方针上,四书五经以外,还为子弟开设了数学、英文等课程。直...
22
三、史料处理的全新方法
有人把陈寅恪与傅斯年同视为中国现代史料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有论著把陈寅恪与陈垣同归入新考据学或实证主义史学。这种未必尽当的归类和定性仅能说明,陈寅恪史学是相当重视...
23
四、治史特点与方法举隅
每一个人文科学研究者,因专业领域和研究对象不同,所要求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手段,便会有明显差异。即便面对同一专业领域和研究对象,由于各自拥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资源并不...
24
五、从诗文证史到人格心态史学
前人虽也提过以诗证史的说法,但真正付诸大量独创性实践并形成系统方法的,却推陈寅恪。诚如当代史家严耕望所说:“近代研究唐史,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
25
六、结语:把人文学术从传统带进了现代
陈寅恪是为中国史学赢得世界声誉的极少数史学大师之一。他是一位天才式的学者,他的史学方法是一个系统而完美的整体,堪称是一座美轮美奂的七宝楼台;在具体研究中,对陈寅...
26
史坛南北二陈论
学界二陈之说由来已久。若就籍贯而论,陈寅恪是江西修水,在北;陈垣是广东新会,在南。之所以反而称陈寅恪为南陈,陈垣为北陈,是因为抗日战争以后,陈寅恪除去1946年...
27
一、史界双星:从初晤到深契
二陈是1926年定交的。这年,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标志着他正式步入史坛。此前,他虽仅在1923年发表过一篇短短的《与妹书》,但对其奇才博学已好评如潮,...
28
二、抗日战争时期:“未树新义,以负如来”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也给二陈的人生和学术以无可回避的深刻影响。陈寅恪在料理完父亲陈三立的丧事,满“六七”后,即挈妇将雏逃离北平,从天津乘船至青岛,再经济...
29
三、在沧桑剧变前:“感受痛苦”和“恍然觉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权的所作所为有其失去人心的一面,故使人们对摇摇欲坠的旧政权不抱同情,对行将到来的新政权寄以希望。相对八年全面抗战而言,1949年的剧变...
30
四、在历史大变局后:“立身处世,各走极端”
当天翻地覆的历史变局尘埃落定以后,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对新政权的缔造者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1957年的反右运动,对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等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