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的读法

五、《治史三书》的读法

严耕望所谈尽管“多属个人治学经历”(78),但像他这样大家的学术历程,对后学不仅带来有益的启迪,还能产生示范的功用。他虽以史学为论旨,但广义说来,中国传统之学都可归入史学范畴,对初涉这些领域的学子来说,《治史三书》总结的原则与方法自有相通与可资借鉴之处。

当然,正如严耕望一再强调,对任何理论经验都不能过于拘执,机械照搬。这一态度也适用于《治史三书》的阅读。

严耕望将史学成果分为考史与释史两大类,主张“治史仍当以发掘史实真相为主流,以解释、论史为辅助”(79)。这一论断,既有其终生服膺的实证学风的熏染,另一方面也如余英时所说,有其“自审一己的才性近于追求确实而稳定的历史知识”的考量。(80)毫无疑问,发掘真相的钩沉考索确有永久性价值,然而,历史学兼有叙述学与解释学的双重功能,不仅追求最大限度复原实相,同时要求史家对历史真相进行论析与阐释。因而,历史研究不能仅止步于复原史实,而且应该进一步诠释历史。我们并不否认,每个时代的史家对前代历史的解释不会恒久不变,但唯其如此,历史之树才能长青。

在史料问题上,严耕望躬行“竭泽而渔”原则,主张研究中古史“更要尽可能的把所有关涉这个时期的史料书,全部从头到尾的看一遍”(81),现存中古书籍有限,这确是行之有效的经验谈。但印刷术普及后,传世史料急速增长,及至明清,要想将存世断代史料从头到尾全看一遍,终一生光阴也绝无可能,研究者自宜调整战略,而不必胶柱鼓瑟。但他强调先研读该断代正史与基本大书的方法,仍是必须力行的不二法门。而他指出:“五代以前的材料较少,要考证的地方多;宋以后的材料多,需要考证的地方也许较少,但在组织及解释上要多下工夫”(82),也是针对断代史料数量多寡作出的提示。

最后对《治史三书》的读法提两点建议。

其一,不应忽略具体例证的分析。严耕望谈治史方法,不是徒托空言,泛泛而论,而是结合实例,有血有肉。他充分利用了三类个例,一是自己治史实践的实例,二是利用前人成果的案例,三是传道解惑中学生的实例。无论成功的个例,还是失误的个例,对初学者来说,都是难得的观摩,就像高手在比武功,有严耕望这样大家在旁为你接招拆招,解说点评,自能给人莫大的启悟。

其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不妨与钱穆《师友杂忆》互读。严耕望有感于自己粗有成就,多赖导师耳提面命,而一般后学阅读钱穆著作,不可能像自己“当面聆教来得真切”,故“参以个人对于先生治学之认识”(83),撰写了专书。读者倘能对照,不啻同时向两位大师问学请益,再加上自家的揣摩领悟,所得必能更多。

严耕望虽非陈寅恪式的天才史家,但在中古史学界却是璀璨的巨星。在《治史三书》里,他却一再自谦“才极平庸,尤弱记忆”,良苦用心无非“为中人以下说法”,期在苦心孤诣开导来者:“当今能入大学教育的青年,论天分必大半在我之上,举我小成之经验与生活修养之蕲向以相告,或能有一点鼓励作用”,在确立志业,规划目标后,“运用自己的心灵智慧,各出心裁,推陈出新,自成一套”,持之以恒,必能有成。(84)这也正是严耕望对史学界青年才俊的殷切的期望。

(原载2016年4月8日《文汇报·文汇学人》,题为《严耕望与他金针度人的〈治史三书〉》)


(1)参见廖伯源:《严耕望先生传略》,《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18页。

(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213页。

(3)严耕望:《〈治史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4页。

(4)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附录,第301页。

(5)林磊:《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0—121页。

(6)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附录,第300页。

(7)严耕望:《〈治史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3—4页。

(8)严耕望:《治学答问序言》,《治史三书》,第115—116页。

(9)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序言》,《治史三书》,第219—220页。

(10)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65页。

(11)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73页。

(12)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序言》,《治史三书》,第220页。

(13)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54页。

(14)严耕望:《治学经验谈》;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治史三书》,第65、300页。

(15)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90页。

(16)同上书,第50页。

(1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14、237页。

(18)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56页。

(19)同上书,第91页。

(20)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第二》。

(21)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42页。

(22)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91页。

(2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治史三书》,第209页。

(24)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92页。

(25)同上书,第92—101页。

(26)严耕望:《治学经验谈》,《〈唐代交通图考〉序言》,《治史三书》,第102、214页。

(27)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73—274页。

(28)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04页。

(29)同上书,第105—112页。

(30)严耕望:《〈治学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1—2页。

(31)严耕望:《〈治学经验谈〉序言》,《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2、149—150页。

(32)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71页。

(33)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2、149页。

(34)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学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150、2页。

(35)严耕望:《〈治学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1页。

(36)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98—199页。

(37)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

(38)严耕望:《治学经验谈》,《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7、266页。

(39)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0—11页。

(40)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3—14页。

(41)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33页。

(42)严耕望:《治学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6—18页。

(43)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204页。

(44)严耕望:《中国古代史入门书目》,《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册,第1345—1347页。这十种书是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杜佑《通典》、刘义庆《世说新语》、慧皎《高僧传》、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引按:应作《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三书选一、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45)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8页。

(46)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92页。

(47)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67页。

(48)同上书,第242页。

(49)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19页。

(50)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51)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23—24页。

(52)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26、152页。

(53)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27页。

(54)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附录,第301页。

(55)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208页。

(56)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31、33页。

(5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58)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31、35页。

(59)同上书,第37、42页。

(60)同上书,第48页。

(61)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53、54页。

(62)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70页。

(63)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61、62页。

(64)同上书,第171页。

(65)严耕望:《〈治史经验谈〉序言》,《治史三书》,第4页。

(66)胡适:《四十自述·自序》,《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1卷上册,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页;《胡适书信集》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0页。

(67)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81—282页。

(68)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41页。

(69)同上书,第122页。

(70)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83页。

(71)严耕望:《〈治史答问〉序言》,《治史三书》,第116页。

(72)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三书》,第260、263页。

(73)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74—179页。

(74)同上书,第182—185页。

(75)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序言》,《治史三书》,第219页。

(76)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19—124页。

(77)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治史三书》,第68、71页。

(78)严耕望:《〈治史答问〉序言》,《治史三书》,第115页。

(79)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71页。

(80)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附录,第302页。

(81)严耕望:《治史答问》,《治史三书》,第134页。

(82)同上书,第203页。

(83)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序言》,《治史三书》,第219—220页。

(84)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治史经验谈〉序言》,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第4、6、214、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