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
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出生于累世务农之家,仰赖父兄勤勉,家境渐裕,才得以进学苦读。与一般男生相似,他对历史的兴趣也由《三国演义》激发,却进而借字典强读了《三国志》。史学家与人类学家李则刚是他的高中历史教师,严耕望受其引导而初知治史门径。1937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抗战军兴,随迁四川乐山,其间广泛选读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为日后治学奠定了基础。1941年,钱穆讲学武汉大学,他投入门下,从师问学长达半个世纪。受钱穆开示,他决定以中古制度与历史地理作为终生治学的两大方向。
大学毕业,严耕望进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与钱穆和顾颉刚时相过从。两年后研究所停办,他改入重庆国立编译馆做编辑员。1945年初,转入金刚碚工艺班任教,苦于无暇读书研究,便致函傅斯年申请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受到青睐与识拔,入所任助理研究员。其后,一直在史语所从事研究,1949年随迁台湾。1957年9月起,他赴哈佛大学做了两年访问学者。自1964年后,严耕望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聘,兼任新亚研究所导师直至逝世。1970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他应耶鲁大学历史系之邀,为中国史博士班讲授一学期“唐史”。1986年,自史语所退休,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
严耕望一生研究,聚焦在政治制度史与历史人文地理两方面。前期为主的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秦汉至隋唐的中古长时段。对中央政治制度研究,有专著《唐仆尚丞郎表》与专论《秦汉郎吏制度考》《北魏尚书制度考》等;对地方政治制度研究,有专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包括《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太守刺史表》与《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晚年讲义《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体现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把握。后期为主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有专著《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唐代交通图考》与待刊的《隋唐通济渠考》等。他的著作除台湾版外,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汇为《严耕望史学著作集》6种13册刊行,2009年出版的《严耕望史学论文集》收录其专书以外论文58篇,分为政治制度编、历史地理编与综合编,其著作至此堪称大备。
严耕望的研究规庑恢弘,笼罩全面,尤以《唐代交通图考》为“生平功力最深、论辩最繁之述作”,他自评其书道:“详征史料,悉心比勘,精辨细析,指证详明,俾后之读史治史,凡涉政令之推行,军事之进退,物资之流通,宗教文化之传播,民族社会之融和,若欲寻其径途与夫国疆之盈亏者,莫不可取证斯编。”(2)
严耕望自认是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3),余英时推崇他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4)。有两件轶闻最能印证他这种宗教性的奉献精神。其一,某年盛夏周日,蒋介石以“领袖”之尊未告而莅临“中央研究院”,不见有人迎接,找到史语所,严耕望天热未穿上衣正在工作,出来一看随即进去继续其研究。(5)其二,余英时受托宴请钱钟书访美,以同门之谊邀他出席,他坚守“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婉言谢绝。(6)关于严耕望的治学精神与史学取向,余英时的《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有真挚的追忆与到位的评价。